篇1
线粒体DNA非编码区由两个tRNA基因分离,D-loop区域就处在这个非编码区中[2]。在线粒体DNA中,D-loop区是重链和轻链的复制起点,也称之为“控制区ControlRegion”,其进化压力较小,是线粒体DNA基因组序列和长度变异最大的区域,Horai等[3]发现该区域的基因变化速度比细胞核DNA和其他细胞器的基因快5倍,同时也是进化最快的部分。因此,选择D-loop区作为鉴定种群遗传状况的分子标记直接有效。利用D-loop的序列在群体遗传学上进行分析的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展开了,那时候仅仅用于分析区域内种间的亲缘关系。现今,D-loop区已经广泛被用作非常高效的工具来推断不同区域内种间或种内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状况。D-loop区中仍然细分为3个部分,中央保守区、终止序列区和保守序列区。其中终止序列区包含了线粒体DNA终止复制的相关序列,是变异最大的部分[4],最具研究和分析价值。在进行数据结果分析时,由D-loop序列分析得到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是两个评价群体遗传资源或者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指标。
1.1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1.1D-loop部分序列分析D-loop序列分析中,由于并不是整个D-loop序列都发生碱基的插入或者替换,可以采取对保守序列区或者终止序列区的部分区域进行扩增。由于这两个部分的进化比中央保守区迅速得多,只对这一区段的序列进行分析也能代表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过程。张仁意等[5]对青海4个不同湖水采集的155尾裸鲤(Gymnocyprisprzewalskii)个体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中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得到754bp的序列长度,分析发现155个样本中有34个单倍型,但4个群体中可鲁克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远低于其他种群;进一步的遗传分化系数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已经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但由于地理隔离的原因,系统发育树结果还没有发展出明显的单枝,加之该区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需要进行重点保护。
郑真真等[6]对全球大青鲨(Prionaceglauca)进行了D-loop区中694bp扩增分析,采集了来自中东太平洋、中西太平洋、中东大西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5个海域的165尾个体,分析发现145个单倍型,变异程度非常大。进一步分析后发现5个区域的大青鲨种群的单倍型和核苷酸都处于较高水平,种质资源较好;但是遗传分化指数显示5个区域存在强烈的基因交流,种群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邹芝英等[7]采集了8尾长鳍鲤(Cyprinuscarpiovar.longfin),扩增得到600bp的部分序列,找到了与终止区域相关的6个特征序列;对这些特定的区域分析得到6个单倍型,13个变异位点,显示了较好的种质资源状况,核苷酸多样性数值与其他鱼类接近,遗传状况中等,由于该物种稀有且仅存在偏远地区,保护珍惜水产动物资源已经迫在眉睫。向燕等[8]为了了解3种鲟鱼: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中华鲟(A.sinensi)和史氏鲟(A.schrencki)亲鱼的遗传状况和遗传背景,对线粒体D-loop区部分序列进行分析,扩增得到400bp的序列,49尾亲鱼个体一共得到仅18个单倍型,并且对于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分析后,发现集中在6个单倍型中,说明这些群体很有可能来自同一母亲;不过各单倍型遗传距离较远,说明父本来自不同的个体;其结果提示,在生产中仍要采用不同单倍型进行人工繁育,以避免近亲而导致种质退化。
Kumazawa等[9]研究发现,D-loop的5'端和3'端有串联重复序列,这段的变异速率较快。Abinash等[10]在北美不同区域采集淡水扁头鲶(Pylodictisolivaris),对35bp的串联重复区进行分析检测,从美国35个水系采集了330尾样本,分析结果发现,在东南墨西哥湾的70%样本出现串联重复的变异,而采自密西西比河95%的样本和墨西哥湾西南沿岸的扁头鲶没有出现这个区域的变异;系统发育的计算结果表明,在70万年和205万年左右出现群体分流;从地理位置上看,密西西比河的支流进入墨西哥湾西南沿岸流域,而东南墨西哥湾为另一条流域;该结果表明种群的遗传结构受到地域特殊性的影响。D-loop区部分序列的结果分析能满足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状况分析,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数据帮助人们进行资源保护和简单的育种工作。随着科技进步和测序水平的改善,进行全序列的测序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全长序列将获得更加完整和正确的结果。
1.1.2D-loop全序列分析D-loop的多态性一种是来源于碱基的突变、插入和替换形成的不同单倍型,不仅种间有差异,种内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只是重复的差异小于种间的差异。而且在个体中D-loop一旦发生差异,线粒体DNA会稳定地将这种差异遗传下去,这种差异在个体间表现为线粒体DNA分子的长度变异,因此对D-loop全长进行分析研究更能体现整体的变异程度。肖明松等[11]在淮河淮滨段、凤台段、蚌埠段、洪泽湖段采集84尾野生乌鳢(Ophicephalusargus)进行种群资源的研究,分析发现33个单倍型,检测了单倍型多样性(h)、核苷酸多样性(Pi)、遗传分化指数(Fst)、遗传距离以及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和NJ树,发现其h和Pi较高,表明种群平均多态性相对较好;但在遗传距离的分析中发现所有群体的差异都较小,这可能是由于在淮河流域中不同支流的种流程度较高造成的,所以变异发生在种内,而种群之间的分化较少。董志国等[12]对大连、东营、连云港、舟山、湛江和漳州6个地区的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atus)进行D-loop全基因组区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选择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作为重要指标,并加入了群体遗传分化指数的分析,进行Tajima’sD中性检验和单倍型间的分子变异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梭子蟹的遗传多样性很高,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不过在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中,地理距离对遗传距离没有显著的关系,原因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赵良杰等[13]在千岛湖汾口、富文、临岐3个大眼华鳊(Sinibramamacrops)主要繁殖区域采集了115尾个体,对样品进行了形态学和D-loop序列测定后,分析形态主成分和各个基因遗传学分析指标,发现千岛湖各地的大眼华鳊之间有丰富的基因交流,并没有形成容易灭绝的小种群,表明各个地理群体仍然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面对一定的灾害时有一定的弹性,不过这样的良好状况仍然需要政府和渔民对该区域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高志远等[14]对海南松涛水库南丰镇、番加乡、白沙群体的长臀鮠(Cranoglanisbouderius)的D-loop序列全场进行分析,44尾个体中发现11个单倍型,但在分析中发现单倍型较高,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认为是由于海南岛偏僻的地理位置难与大陆长臀鮠进行基因交流,推断在历史中可能出现过严重的瓶颈效应;中性检测也表明没有任何整体或局部的种群扩张,数据皆表明该地域长臀鮠正处在较危险的境地,需要进行种群的保护措施。
1.2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目前,国内对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生长不良与病害频繁大多归结于饲料与环境的问题。诚然,营养和免疫是养殖的关键,但是由于人工育种和繁育杂交造成的种质资源下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养殖户往往在育种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育种群体的遗传状况,导致近亲杂交,子代产生各种问题。徐钢春等[15]对灌江纳苗养殖刀鲚(Coilianasus)的子三代品种与在淡水生活环境下湖鲚(C.nasustaihuensis)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进行单倍型和核苷酸分析后,发现养殖刀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优于湖鲚,这可能是由于刀鲚仅是子三代,还未经历大量的人工繁殖和育种,保留了较好的遗传状况;而湖鲚由于其陆封型的特点,导致其种质资源渐渐下降,需要进行放流等活动保证种质资源。姚茜等[16]对来自浙江湖州某公司的养殖群体、缅甸引进的群体和两者杂交的“南太湖1号”群体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的D-loop区进行分析,共16尾群体分析得到14个单倍型,结果表明缅甸引进的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浙江湖州人工养殖群体的多样性最低,说明人工育种对遗传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分析发现,杂交群体更加偏向本地种群。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可在杂交代中选取优秀性状的沼虾,与缅甸种群杂交,以获得更优秀的品种,为今后的人工繁育打下基础。李胜杰等[17]将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品种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与北方和佛罗里达两个野生群体进行D-loop区的遗传分析,在23尾采集的样品中,5尾个体含有两种单倍型,北方11尾个体发现9种单倍型,而佛罗里达仅有1种单倍型。在遗传距离分析上发现,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养殖群体与北方群体更加接近。对于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群体与国外种群相比,其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开展种质的保护工作,应引入国外品种进行杂交,改善国内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提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大口黑鲈的种质资源。
1.3亲缘与起源分析D-loop区串联重复的现象虽然丰富,但是不同动物的重复位置不一致,重复的序列和重复的单元也不一致,所以相近物种之间对比分析有助于明确不同物种的关系。郝君等[18]对乌克兰鳞鲤(Cyprinuscarpio)、鲫(Carassis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ussuriensis)6种不同鱼的线粒体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了种内、种间遗传结构差异,发现作为分子标记对系统分化效果的差异,6种不同鱼的碱基含量、碱基差异、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都有显著的差异,构建的D-loop序列的NJ系统树展示了6种鱼的分类地位,肯定了D-loop区比邻近区段的tRNA和12sRNA在鱼类识别、分类、种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上更加可靠。侯新远等[19]对5种虾虎鱼类进行了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中华沙塘鳢(O.sinensis)、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glenii)及尖头塘鳢(Eleotrisoxycephala)这6种虾虎鱼类同源长度约为830bp的D-loop序列,通过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分析,得到6种鱼类的亲缘关系即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中华沙塘鳢、平头沙塘鳢聚为一支,尖头塘鳢、葛氏鲈塘鳢和褐塘鳢等聚为另一支,为鱼类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提供了基础。马波等[20]在额尔齐斯河采集了两种类型的银鲫(C.auratusgibelio),对几种鲫鱼的可量性状和D-loop区进行分析,得到了优势种群的生长性状,确定了它们的遗传学特征和分类学地位,同时通过D-loop区的单倍型共享率研究了两种鲫的起源和遗传特征,这些结果对我国将来进行银鲫育种有很大帮助。Klaus等[21]利用D-loop序列对欧洲鲤鱼(C.carpio)137的起源进行研究。在此之前对于欧洲鲤鱼也有过很多关于起源的研究:Zhou等[22]发现一些欧洲养殖的鲤鱼起源可能在德国和欧洲,而俄罗斯主要养殖的鲤鱼起源在亚洲。Zhou等[23]在德国镜鲤和伏尔加河的野生鲫鱼利用D-loop区全序列获得独特的3种单倍型;而Mabuchi等[24]在日本鲤鱼中发现有两个D-loop区单倍型与Zhou等报道的欧洲发现的单倍型非常相似。Klaus等[21]的研究结果指出欧洲和中亚所有的鲤鱼品种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有可能是在后冰河时期传播到中亚或者欧洲。对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育种过程中,没有进行规范的养殖记录,导致各种群出现杂交现象。而且,养殖户挑选具有优势性状的品种进行,容易导致其他稀有单倍型的消失,从而使得种质资源慢慢下降。
1.4个体内异质性分析同一个体内存在多种重复序列数目不同从而表现为异质。高祥刚等[25]采用克隆技术,在我国海域随机采集了3头斑海豹(Phocalargha),每尾个体任选14个克隆菌,对它们的线粒体DNAD-loop区的终止序列区进行扩增测序,发现其个体内存在多种不同的串联重复单位,即存在异质现象,说明我国的斑海豹种质资源保护较好,进化状态比较积极。张四明等[26]在野生的中华鲟种群种间和个体体内检测线粒体DNA的长度变异情况,发现中华鲟有较多个体的异质性,表现出良好的遗传多样性。由此可见,个体的异质存在是导致线粒体DNA中控制区D-loop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个体的线粒体DNA长度异质性是直接推动动物物种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线粒体D-loop区的序列分析已经在水产行业取得大量进展,D-loop区基因的插入、突变和替换都是影响多样性的关键,而个体内的异质和串联重复的高频率变化不仅存在于水产动物个体中,也存在于种群内,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都对野生水产动物的起源、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动物进化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养殖群体中,D-loop区的分析正在渐渐起到重要的作用,若结合微卫星、RFLP等其他分子标记技术,将来对人工育种和对亲鱼、亲虾的选育工作有重大意义。
2细胞色素b序列(cytb)
线粒体DNA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有还原型辅酶I的亚基、ATP合成酶的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3个亚基和细胞色素b[27]。Zardoya等[28]研究认为,cytb的进化速度适中,适合进行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分析。现今利用cytb序列多数用于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分化分析、遗传图谱建立和遗传多样性调查,并辅以其他标记技术进行组合分析。王晓梅等[29]获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cytb序列的PCR产物后,利用DGGE技术分析了温州、仪征、江都、南京、盘锦和合浦地区的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合浦绒螯蟹(E.japonicahepuensis)对比,发现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遗传距离较大,在亲缘关系上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仍有部分遗传标记相同,说明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黄小彧等[30]利用cytb序列检测了长江支流贵定与干流合江和宜都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的遗传距离,结合地理因素分析了该物种的种质资源现状,发现合江的遗传多样性最好,而支流群体与干流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地理隔离使同一物种的基因交流程度降低。夏月恒等[31]利用cytb序列对中国近海3个地区的鮸鱼(Miichthysmiiuy)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解释,认为中国鮸鱼基因型的单倍型多样性高和核苷酸多样性低可能是因为种群在某个时期突然扩张,使单倍型突变大量产生,但这段时间对于提高核苷酸多样性时间不足,所以产生了如此差别;且Fst结果极低,说明该地区遗传分化程度很低,加上不同地理的单倍型网络图交错呈现,有可能是因为种群由于扩张之后还未达到平衡,需要对该地区进行保护。钟立强等[32]调查了长江中下游5个湖泊的黄颡鱼,利用cytb序列分析了不同地区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程度,60尾个体检测出37个单倍型,Fst分析显示这5个种群的变异大部分都来自群体内,说明各个种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系统树显示它们没有分化成谱系。司从利等[33]从长江贵定和乐山两个群体的泉水鱼cytb序列分析其遗传状况、结构和多样性程度,发现这两个群体由于三峡大坝的地理因素,已明显受到严重的影响,出现高度的遗传分化,建议对该物种进行分区保护,提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种质资源。
司从利等[34]在广东、广西等地基于cytb序列分析了华南居氏银鱼(Salanxcuvieri)的遗传现状,从邻接树上可发现有一定的分支,认为地理因素正在逐渐影响遗传结构,推测琼州海峡的地理位置可能影响广东、广西种群间的遗传交流;中性检测结果表明在更新世晚期发生扩增,地球当时的气候影响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现状,建议分地区对该种群进行人为保护,避免出现种质退化。李伟文等[35]两年中在7个远洋捕捞点采集了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扩增了cytb部分序列得到663bp,108尾个体仅有24个单倍型,且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都处于较低水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差;Fst分析得到变异大多发生在群体内部,表明其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并且基因交流非常强烈,种质资源正在衰退,这与人类破坏环境和大面积捕杀有密切关系。谢楠等[36]利用cytb对鲂属(Megalobrama)4种鱼类及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进行了系统分类。但在结果分析过程中仅靠cytb的信息难以准确将不同品种进行区分,仍需要配合其他标记进一步研究。
3其他标记与组合分析
16SrRNA序列、12SrRNA序列和COI序列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变异速度较慢,保守性较高,因此很难由其单独作为验证工具来进行遗传分析,往往需要结合其他的基因片段,才能同时作为鉴定种内亲缘关系和物种遗传多样性程度的工具。刘萍等[37]选取了山东青岛中华虎头蟹(Orithyiasinica)野生群体的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但是发现16SrRNA变异程度较小,效果不佳;在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研究中,两种技术检测了不同蟹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它们的进化分化时间,利用NJ系统进化树发现中华虎头蟹与梭子蟹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并采用“分子钟”对4个蟹类的分化时间进行计算。吴玲等[38]对沿海6个群体的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和日本文昌鱼(B.japonicum)分别进行COI和16SrRNA序列的研究,发现两种鱼种内遗传多样性较高,但还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其中茂名群体和威海群体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多样性,很有可能为这两类鱼的祖先。
翁朝红等[39]对近江蛏(Sinonovacularivularis)、缢蛏(S.constricta)、小刀蛏(Cultellusattenuatus)、尖刀蛏(C.scalprum)和大竹蛏(Solengrandis)的COI和16SrRNA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在进行遗传距离和系统演化分析后,结果表明近江蛏已进化至独立为一个种,并且通过聚类分析推断近江蛏应归属于竹蛏超科,解决了这几种蛏分类归属。郁建锋等[40]结合12SrRNA和16SrRNA的序列为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的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发现了大量的变异位点和简约位点,而且在两种标记的验证下,比较得出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福建流域河川沙塘鳢已经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同时,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其他鳢已存在遗传分化差异。王庆容等[41]对长江中上游舞阳河、乌江、雅砻江、岷江和金沙江5个野生鲇(Silurusasotus)群体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比了核苷酸和单倍型多样性,发现舞阳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杨慧荣等[42]同时利用D-loop和cytb的序列对长江水系的赤眼鳟(Squoliobarbuscurriculu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分析,通过遗传变异率、单倍型多样性等指标发现长江赤眼鳟遗传多样性较高,种质状况较好;同时,根据Fst和分子变异等级差异分析发现,不同水系的群体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系统发育树证明了珠江水系赤眼鳟与长江水系赤眼鳟正在逐渐分化为两类群体,并提出cytb序列在变异显著的群体间更能发挥作用。
孙希福等[43]利用cytb序列和D-loop序列分析了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在鼠豚类及一角鲸类的分类地位,系统发育树表明,江豚的遗传距离与一角鲸科较为接近,并确定棘鳍鼠海豚、太平洋鼠海豚及黑眶鼠海豚3种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否定了之前仅凭借形态学的分类方式。毕潇潇等[44]在某一水产品公司采集了来自美国与荷兰的狭鳕(Theragrachalcogramma)、太平洋鳕(Gadusmacrocephalus)、蓝鳕(Micromesistiuspoutassou)和远东宽突鳕(Eleginusgracilis)4种不同属的鳕鱼,利用16SrRNA、cytb和COI序列比较了它们的序列结构,根据核苷酸分歧速率以及NJ系统发育树,将太平洋鳕、狭鳕和宽突鳕归为一支,也显示了它们较接近的遗传距离,给分类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4展望
线粒体分子标记技术主要用于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亲权分析和物种进化程度分析。该基因组功能重要且能稳定遗传,是物种个体基因组中变化速度较快且保留较好的部分。对D-loop区的序列进行测序、比对、计算和分析后能得到物种的种属分类、遗传结构、历史发育情况和遗传多样性状态。而且,D-loop区稳定的母系遗传,使得分析起源有较好可靠性,聚类分析结果准确。同时,细胞色素b和16SrRNA等序列虽然进化速度较慢,但其稳定性的特征可以得到较好保留,获得的插入、替换和缺失等突变可以持续遗传,以作为数据分析的可靠依据。在进行不同情况的分析时,可以结合一到两种分子标记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参考标记。
综上,在水产行业的遗传分析中,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将来进行育种和引进的关键,通过线粒体分子标记技术对野生经济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是高效、准确和可靠的。其中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表现了分子结构的变异程度,体现了野生群体种质资源的现状;遗传分化特征能表现群体的基因交流状况,表明了群体间自由的自由度;分子变异等级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群体突变的来源,表现了群体遗传结构的差异;中性检测等分析从分子层面揭示了鱼类的系统发育状况。
篇2
传统表层增氧技术(如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具)虽然对表层增氧效果较好,但存在增氧能力有限、底层增氧量低、增氧不均匀、能耗大、噪声大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水质改善的效果不明显,底层水体由于残余饵料和排泄物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和有机物,使水质变坏,水中的固体沉淀形成了一层沉淀物,沉淀物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并产生有害气体,如沼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混合在水中,增加水产养殖品发病的几率,降低其品质。
耕水机健康养殖技术是通过机器桨轮翼的旋转,生成围绕机器中心上升的循环水流和扩展到水面的水流,将水体底部的水引导提升到水面,经吸收氧气和阳光后再循环回水底。使水体充分暴晒于紫外线下,消除多种有害菌类和气体,通过水体的循环使水质明显改善、水体颜色明显变浅,水体溶氧总含量增多,上、中、下各层溶氧均匀度显著提高,鱼群浮头现象明显减少。同时促进水体中的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形成完善的食物链,降低了饵料投放量,提高了饵料利用率,达到生态健康养殖的要求。
底层微孔增氧水产养殖技术主要是将微孔曝气管铺设在池塘底部,使用空压机或风机对管道充入一定压力的空气,空气经微孔曝气管至池塘底部进行曝气增氧。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水体尤其是下层水体的溶氧量,溶氧均匀、噪声低、能耗小,通过气泡上升还带动水体循环,明显改善底层水质,解决目前高效水产养殖模式与传统表层增氧方式之间不适应的问题。
生态耕水健康养殖和高效增氧水产养殖技术的应用是对目前通常使用的机械式表层增氧方式的一次技术突破,它提高了增氧区范围,使水体溶氧分布均匀,并具有以下特点。
(1)有效改善水底底层缺氧、产量提高显著:水体增氧效果好,不会把水体搅浑和伤及种苗,使养殖物种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成活率提高。可使养殖密度提高30%,平均产量提高30%~40%。
(2)缩短养殖周期:在同等规格条件下,可以明显缩短养殖周期,能促进水体中的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使天然饵料增加,可以节约10%左右的饵料,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促进池塘生态良性循环:生态高效增氧水产养殖技术可以使水体流动和底部氧气充足,从而使得有害物质大幅度减少,尤其是对亚硝酸盐和大肠杆菌的降低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可以大大减少鱼类因水质不良引发的疾病,减少渔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使水体形成立体循环的水流,从而消除水体中溶解氧、温度、盐度和藻类的分层,降低气温、气压、雨水对池塘水质稳定的影响。长期使用可以使大部分池塘底部无底泥堆积,与传统养殖方法比较,底泥的平均厚度减少5厘米以上,且养殖品种的“霉味”、“土腥味”明显降低。
(4)节能:传统增氧机械的功率一般为750~3000瓦,微孔管增氧设施每亩均配置的动力功率仅需150瓦,为传统增氧机的三分之一,而耕水机的功率仅为25~60瓦,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5)安全:耕水机为无噪声低速运转,微孔曝气增氧,主机在岸上工作,没有像水车、叶轮那样的运转部件在水中搅动,不会对人和鱼、虾、蟹产生危害,同时也避免了噪声和震动对鱼虾保护膜的损伤和易造成疲惫厌食等养殖问题。
篇3
关键词 新型现代渔业装备;池塘养殖;水质净化网;曝气式立体增氧机;水质调控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313-01
从2011年开始平湖市广陈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在水产养殖中开展新型现代渔业装备的示范与应用,并积极推行健康与生态养殖新模式。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减少养殖过程中药品的使用量,减少药物在水体和水产品中的残留量,减轻环境污染,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的首选措施。而且该项技术是利用生物净化水质,可大幅度减少养殖过程池塘的用水量,起到很好的节能降耗的作用。还积极推行健康与生态的水产养殖新模式,养殖全过程不换水、不用药、零排放。不换水养殖,可切断外来病原生物,节能降耗,不污染环境。全程不用药,产品全部为绿色无公害产品。该技术的示范应用也符合当前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水产养殖结构调整的方向,更推动了浙江省渔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发展。该装备可自行安装,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现介绍如下。
1 新型现代渔业装备的技术来源
该技术引进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利成果新型渔业装备(水质净化网和曝气式立体增氧机)和科学养殖配套技术。水质净化网是一种高性能水体生物净化过滤材料和生态基质,具有非常有效的水质净化能力,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水环境水质恶化的问题。曝气式立体增氧机是一种新型底部曝气系统,专利设计将增氧管与特制增氧格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增氧机。它具有底部曝气、提水、增氧、推水等多种功能[1-2]。
2 设备结构及安装
曝气式立体增氧机结构主要包括层叠式鼓风机、微孔增氧格、非金属结构框架、塑料围板、浮筒。功率配置:虾塘配置0.75 kW曝气式立体增氧机9台/hm2,水流通量800 m3/h。水质净化网采用特殊高分子复合纤维,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纤维表面10~500 μm的微孔为有益微生物提供了巨大的附着空间,形成超强生物净化能力。净化网每片5 m2,虾塘安装60片/hm2。
3 技术路线及示范情况
技术路线:池塘整改―曝气式立体增氧机的安装―水质净化网设置―河道水―贮水池―消毒、生物净化处理―养殖池塘―优质苗种投放―水质调节―投饵量调整―跟踪检测―捕捞―销售―总结调整―再创新―制定操作规程。
曝气式立体增氧机与传统增氧机使用方法基本一致,根据水体溶氧变化规律和养殖水产品的存塘量确定开机增氧的时间。一般应掌握晴天12:00―14:00开机,生长旺季每天开机,晚上22:00至翌日6:00开机,中午开机时间短,阴雨闷热天气开机时间长。
示范区池塘16个,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面积5.4 hm2,其中8个2.7 hm2使用新型装备,另外8个2.7 hm2使用传统设备作为对照。每个示范池塘安装曝气式立体增氧机3台,每台0.75 kW,共计18 kW;对照池塘每个安装传统叶轮式增氧机2台,每台2.2 kW,共计35.2 kW。按每天平均开机8 h,养殖周期开机100 d,电费0.728元/kW・h计算,示范塘2.7 hm2需要电费10 483元,对照组2.7 hm2需要电费20 500元,节约电费10 017元,节能近1/2。养殖配套技术主要体现在合理的放养密度、科学投饵和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等方面[3-5]。
4 示范结果
示范池塘与对照池塘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情况见表1。示范塘平均新增产量795 kg/hm2,按照市场价格40元/kg计算,可新增收益31 800元/hm2,同时节约电费3 765元/hm2,有利保障养殖户的养殖丰产和高稳定收入。在先进新技术推广后,发病率、死亡损失明显减少,产量稳定,增强了虾体抵抗能力,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使南美白对虾的经济收益得到充分体现,可带动周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新型现代渔业装备的主要创新点
水质净化网(3v生物基Bio-Nets)是一种高性能水体生物净化过滤材料和生态基质,其具有非常有效的水质净化能力,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水环境水质恶化的问题。高效水质净化是有效的生物过滤,能使水体中有机物质快速分解,从而彻底改善水质。生物饵料富集能为藻类提供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形成和提供养殖生物需要的大量天然食物。疾病防治可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减少病菌侵袭,预防各类疾病。
曝气式立体增氧机是一种新型底部曝气系统,专利设计将增氧管与特制增氧格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增氧机。曝气式立体增氧机充分克服了传统增氧机能量消耗高、噪声大、底部增氧不足的难题,也有效克服了传统底部增氧管容易堵塞、易断、安装复杂等缺点。它具有底部曝气、提水、增氧、推水等多种功能,可实现水体上下交换、水平流动并全方位立体增氧,从而提高水中的溶氧,改善池塘底部的水质。
水质净化网与曝气式立体增氧机在池塘中巧妙地配合使用,能有效降解亚硝酸盐,快速分解水中有机物,达到高效生态净化池塘水体环境的目的。还积极推行健康与生态的水产养殖新模式,养殖全过程不换水、不用药、零排放。不换水养殖,可切断外来病原生物,节能降耗,不污染环境。全程不用药,产品全部为绿色无公害产品。
6 结语
新型增氧设备材料牢固度不稳定,容易变形,而且价格偏高,需要对其框架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经济耐用。示范中比较注重水质的调控,使用了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有益菌,结果表明这些有益菌对改善水质、防治病害确实很有效果,但使用中还是凭经验感觉,缺乏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7 参考文献
[1] 沈建.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危害及管理措施[J].科学养鱼,2014(7):91.
[2] 施振宁,叶素兰,唐明法.南美白对虾设施大棚循环水养殖模式与技术[J].科学养鱼,2014(4):33-34.
[3] 赵宇江.更具可控性的水产健康养殖管理模式介绍[J].科学养鱼,2013(3):92.
篇4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养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和认识渔业,充分利用沿海浅海滩涂面积宽广、内陆水资源丰富、水生物种类繁多、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优越条件,实施一系列鼓励养殖开发的政策,引导广大渔农民积极调整种养的产业结构,参与鲍鱼、青蟹、对虾、罗非鱼、中华鳖等水产养殖开发,引进和推广养殖先进实用技术,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迅速攀升,养殖产量和捕捞产量比例从建市初期的3:7提高到6:4,养捕产业结构性调整显著。
(二)特色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几年来渔业结构性调整,我市沿海和内陆水资源丰富的村、镇,至少拥有一个水产养殖主导品种,形成了对虾、鲍鱼、蟹、中华鳖、罗非鱼等为主导养殖品种的生产区域。目前,全市拥有地都青蟹、前詹鲍鱼、云路中华鳖、埔田青蛙、白塔淡水鱼等10个无公害产地认证养殖基地、面积1200公顷。并建设了较大规模的海淡水六大养殖:①惠来县前詹镇沿海一带30万立方水体鲍鱼养殖基地,年可生产商品鲍1000吨、培苗1亿粒、产值1.2亿元;②揭东县地都镇1万亩青蟹养殖基地、年产量2000吨、产值1.5亿元;③揭东县云路镇4000亩中华鳖养殖基地、产值3亿元,年可获利超过1亿元,为我市目前特色养殖业经济效益最高的优势品种之一;④揭东县白塔镇1万亩淡水鱼养殖基地,年可生产优质商品鱼1万吨;⑤以揭西县为主3万亩罗非鱼养殖基地,年可生产优质商品鱼2万吨;⑥*市*镇一带2000亩水产种苗生产基地,年可生产种苗20亿尾。全市形成了沿海、沿榕江两个重点水产养殖带和*市*镇及揭西县平潭镇两个特色渔业生产区。这些特色养殖品种的发展,挖掘了生产潜力,调整了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加了收入,推动了水产养殖业向“一乡一品”、专业镇的方向迈进。据*年渔业生产统计,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2万亩、产量91054吨;主导品种草鱼产量15040吨、青蟹2357吨、对虾3879吨、鲍鱼574吨、罗非鱼15770吨。主导品种养殖快速发展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发挥当地渔业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我市沿海位于南海突出部,海流交换快,陆上工业污染源少,底质平坦,多泥沙,水质清澈,是我省少有的鲍鱼、西施舌等贝类的天然生长繁殖场所,也是贝类资源原种供给地;榕江口浅海区及下游潮盛带,水温高、温差小、咸淡水交汇处,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是河海鱼类混栖繁殖生长良好场所,盛产的地都青蟹远近闻名。近年来,我市沿海各地充分利用当地渔业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总结、示范和推广当地较具竞争力的青蟹、鲍鱼等名优品种养殖。为把我市的“惠来鲍鱼”、“地都青蟹”两大主导品种做大做强,制订了青蟹、鲍鱼养殖技术规范,创建了揭东县青蟹、惠来县鲍鱼两个省级无公害养殖示范区,打响了养殖品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我市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二)实施种苗工程,丰富养殖新品种。“物以稀为贵”的经济法则告诉我们,要取得较好的收益,就应当以市场为导向,适时引进外地、外国的优良品种,提高名优新品种的养殖比例。加快实施种苗工程,提高良种覆盖率,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年,全市淡水鱼苗繁育场27家、面积120公顷,当年产鱼苗16多亿尾,是粤东地区鱼苗集散地,鱼苗远销*、*、*、*、*等省市。
近几年来,我们加快种苗工程建设,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建设了以市水产良种繁育中心、*市鱼苗场为龙头,连结*、*、*、*、*、*等十家鱼种繁育场,加强对水产科技信息的收集和名优新鱼类的引进、论证、繁育与推广,先后引进国内外名优新鱼类20多个品种。引进品种有苏丹的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泰国露斯塔野鲮、笋壳鱼,*加州鲈鱼、*大口胭脂鱼、巴西鲷、奥尼罗非鱼亲本,以及从*转入的红尼罗非鱼(原产地以色列)、淡水白鲳(原产地南美亚马逊河),此外还在国内移入散鳞镜鲤、兴国红鲤、高背鲫、彭泽鲫、东北鲫、桂花鱼、叉尾鮰、建鲤、四倍体鲫鱼、水晶巴丁、光倒刺鲃、斑鱯等。大大丰富了养殖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调整优化淡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养殖。我市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吃鱼难”问题得到解决,渔业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市场水产品供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渔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养殖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传统四大家鱼养殖逐渐被名优新品种代替,养殖布局向朝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市特色养殖品种有:①淡水白鲳。该品种*年我市开始引进,*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从首次人工繁殖成功以来,孵化量逐年增加,现年产鱼苗2亿多尾,鱼苗远销*、*、*、*、*等省市。制订了《淡水白鲳养殖技术规范》,加快标准化建设,推广面积5000多公顷,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中华鳖。我市现有养殖面积约300公顷,年产量3000吨、产值超3亿元。中华鳖无论从养殖规模、还是经济效益在当地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值占整个淡水渔业15%以上,其仿生态养殖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产品在上海、*等城市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③罗非鱼。我市现有罗非鱼养殖面积2000公顷、产量1.5万吨,是我市淡水养殖业发展最快的主导品种之一,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桂花鱼、鳗鱼、*青蛙、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养殖也初具规模。目前,全市特色品种养殖规模占总面积25%、产值超35%。
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渔业。我市揭东县云路镇中华鳖养殖业发展较快,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户养鳖业的发展,成为当地较有特色的产业;揭东县白塔镇万亩商品鱼养殖基地,其优质商品鱼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揭西县大力发展罗非鱼产业,积极推进“一条鱼”工程,创办罗非鱼出口加工基地,走产业化经营路子,成为山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惠来县依托*鳗鱼出口企业,大力发展鳗鱼养殖生产,现有养殖面积1000亩,年产量超1000吨。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鱼、虾、鳖、鳗等特色渔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布格局。
(四)因地制宜,推广*水库立体种养模式
我市内陆山区*水库众多,约有800宗,面积约1万公顷。水源充足,植被良好,水质清新无污染,是发展牧渔业的优良基地。多年来,我市水产科技人员、养殖专业户经过认真实践探索,成功摸索出*水库复合生态种养模式:实行水面养鱼、周边养鸭、山坡种果、果林养鸡。达到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使鱼、禽、果配套复合生态种养,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基地,推动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种养殖模式通过自然界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质消耗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年实施*水库复合生态种养模式139宗,面积616公顷。年产鲜鱼2310吨,新增产值1179万元。上市肉鸭51.5万只、肉鸡35万只、生猪1.6万头,总收入4813万元。同时还节约养鱼饲料4132吨、578.5万元,节省投饲料等劳务工23.4万个,单养鱼一项可增收1792万元。该模式的成功推广为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开展山坑田改造和旧鱼池整治,拓展渔业发展新空间
我市内陆山区山坑低产田多,面积约有8万亩,种植效益差。我市各地渔业主管部门把大力引导农民改造山坑低产田,挖池养鱼和旧池塘整治作为当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列入当地的发展计划。近年来,我局在揭东县白塔镇和揭西县平潭镇创办了旧池塘整治和改造山坑低产田二个示范点,并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全市现场会予以推广。揭西县充分利用当地山坑田多、环境资源良好等优势,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以及举办技术培训班,多渠道筹集资金,落实各种优惠扶持措施,鼓励农户自发改造山坑田,发展罗非鱼养殖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年至*年,累计改造山坑田养鱼16000亩,仅此一项年可增加水产品8800吨、产值8000多万元,农民增收2500万元。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我市发展水产养殖业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周边兄弟市相比,还存在着产业规模小、标准化低和投入资金不足等问题。要把我市渔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是要向兄弟市学习,克服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开展旧基池塘整治,建设标准化鱼塘养殖基地。计划从今年起,用3-5年时间对全市10万亩老鱼塘进行改造,全面提高养殖池塘的初级生产力。今年计划对揭东县地都镇的半咸淡水养殖基地和白塔镇宝联无公害养殖基地的池塘进行改造,建设一个青蟹标准养殖示范区和无公害淡水鱼养殖基地示范片。
(二)搞好“一乡一品”优势品种养殖,增加渔民经济收入。重点扶持揭东县的地都青蟹、云路中华鳖、白塔宝联商品鱼,惠来县的前詹鲍鱼、周田对虾,揭西县的平潭罗非鱼和*市*种苗等养殖品种,力争水产优良品种覆盖率达80%以上,水产养殖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程度达到70%以上,农民在水产养殖方面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促进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山塘水库无公害养殖现场会,主要目的是认真总结交流经验,深入研究探讨问题,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塘水库养殖工作任务,进一步推动我县山塘水库养殖快速健康发展,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发展山塘水库无公害养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我县渔业发展速度较快,在养殖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渔业产量和产值大幅度增加,渔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名优水产品养殖产量比例不断上升,养殖品种不断丰富,养殖模式呈现多样化,稻田养鱼、网箱养鱼、山塘水库养鱼等养殖模式都有一定的发展。预计20__年渔业经济总产值3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
全县有山塘530座,水库68座,山塘已养面积2535亩,水库已养面积5505亩。前几年我县山塘水库养殖水平基本处于半荒芜或粗放型养殖状态,产量不高,效率低,农户养殖积极性不高。虽然的近几年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总产量有也提升,但幅度不大,还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如衢州、金华)的差距更大。20__年全县山塘水库养殖总产量只有416吨,其中山塘平均亩产也只有126斤/亩,只有20__年全省山塘平均亩产的三分之一。反过来说,我们的增产潜力仍很大。
大力发展山塘水库养殖,不仅可以调整优化渔业结构、改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可以增加山区农民收入,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山塘水库养殖具有投资风险少,成本低、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特点,推广发展山塘水库无公害养殖,开发休闲渔业,又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因此,山塘水库无公害养殖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很好。
二、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山塘水库无公害养殖。
推动山塘水库养殖业向生态渔业转变,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和重要使命,根据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渔业实际,发展山塘水库养殖,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生产方式与经营管理手段,推进山塘水库现代渔业体系形成和完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推行无公害养殖技术,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在鱼种放养、投饲施肥、鱼病防治等各个养殖环节,要推行无公害养殖技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大对省、市制订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执行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对水产品质量的安全进行监管;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水产养殖技术与模式,发展绿色无公害渔业生产。二是进一步打响我县山塘水库渔业品牌,提高我县渔业生产档次与市场竞争力,努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实行规模化生产,发展集约化渔业生产,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把山塘水库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依靠科技投入,不断地调整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目前,我县山塘水库养殖均以田鱼、花链、白链为主,草鱼较少,其它名优品种很少。今后要调整引进一些优良的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在不断引进高产优质鱼种同时,拓展养虾、养鳝、养蛙等产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
(三)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渠道。山塘水库地处山区,不仅水域资源丰富,而且库区、库湾及空地较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立体养殖,增加多种经营收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开展多种经营,值得各地去研究去探索。
(四)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功能。我县山清水秀,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发展山塘水库养殖不能单纯追求产量,要同渔业休闲旅游联系起来,把水库“蓝色”旅游与山区“绿色”旅游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渔家乐、垂钓乐、划船乐等休闲娱乐活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鼓励发展水产品加工,拓宽渔业发展空间,拉长渔业产业链,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养殖水平。未来山塘水库养殖业的增产、增效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科技来武装水产养殖业,提高水产养殖水平。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合,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科技进步对山塘水库养殖业的贡献力。积极搞好“科技推广、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养殖户养殖水平。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采取培养、引进的方针,培训技术骨干,提高养殖户的技术素质,壮大县级水产科技力量。
三、加强引导,促进山塘水库养殖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山塘水库养殖,是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促进全县山塘水库养殖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山塘水库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大力支持和参与山塘水库养殖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山塘水库发展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特色渔业以及新品种的引进研发等。同时提高对养殖业的典型示范带动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是健全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快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强种苗体系建设,搞好良种的引进、选育、驯化、繁育。同时,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的收集、传递。
四是部门合力协作。发展山塘水库养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合力协作。农业系统要承担起主管部门的指导职责,制订好发展规划;
篇6
[论文摘要]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 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
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篇7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1养殖概况
河北唐山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曹妃甸新区(原唐海县)的各个农场,由于近几年产量急剧下滑,为此笔者在当地,从育苗、养殖管理、天气等多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
调查养殖区位于曹妃甸区十农场,该地区养殖区域集中,养殖技术管理等方面很成熟,该地区的养殖模式主要是以精养池为主,有少部分养殖户会在池塘里放少部分草鱼。
养殖苗种多来自于唐山丰南地区,由于当地水质环境较差,所以大多数虾苗是以从福建、海南地区引进仔虾,通过在当地标粗淡化,然后进行销售。
2发现的问题
2.1苗种问题
亲虾退化较严重,现在培育的亲虾很大一部分是从养殖场中选择的较好的成虾进行培育,当做亲虾使用来繁殖后代,到第二年第三年都是如此。由于近亲繁殖的后果从而造成虾苗种质退化,病害也呈现多发态势。
在标粗过程中,不规范操作也是造成虾苗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北方放苗时间较短,一般在两个月左右育苗工作基本就已结束。育苗场为提高销量,缩减虾苗淡化天数,在育苗过程中违规使用抗生素,造成虾苗到养殖池塘后不生长或生长速度缓慢,发病后不易控制。
2.2放苗问题
唐山地区每年的放苗时间大都从5月上旬开始,今年5月份由于天气原因,气温波动较大,水温低时仅有15 ℃左右,而一般育苗室降温的最低温度也要在25 ℃。由于温差过大,造成对虾成活率较低。
放苗密度过大。在放苗过程中,一般的养殖户放苗数量都在225万尾/hm2,而有的养殖户甚至放到300多万尾/hm2。许多养殖户都认为要多放苗成活率才会高,就是死亡数量较大也无所谓。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水体的承载力和虾苗的耐受力是有限的,而且虾苗的大量死亡还会对水体造成危害。
2.3管理问题
对虾饲养过程中,饵料的选择和水产药品的合理搭配使用也很重要,例如对虾的饵料选择,随着近几年原材料的不断上升,饵料也水涨船高。有的人为了节省成本,选择便宜饵料,也是造成对虾减产的很大原因;还有就是水产药品的使用,自己凭借经验使用药品。药品的使用一定要对症,否则不但不会起到治疗效果,还有可能起反作用,造成对虾疾病加重。
对虾养殖过程中溶氧量是决定对虾产量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对虾的高密度养殖,造成水体溶氧消耗过快,增氧机的数量和开放时间也就成了问题关键所在。但是有的为了节省电费,不开或少开增氧机从而造成对虾缺氧,而缺氧后会造成对虾不摄食甚至是死亡。
3解决对策
相关农业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南美白对虾的相关标准,对南美白对虾的苗种、亲本及种质标准进行更深一步的规范和细化,加强对国外亲虾引进的管理标准和检验检疫监管。
采取完善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措施,定期对育苗场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监督,虾苗的淡化天数一定要达到规定时间12 d以上,严格管理育苗室内抗生素的使用,对所用抗生素的来源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放苗过程中,一定要关注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尽量避开恶劣天气,选择水温要在18 ℃以上,日照充足无风的天气环境进行放苗工作,在刚放苗后,是对虾虾苗死亡的高峰期,一般会持续三到五天左右。对虾虾苗抗应激能力差,稍微的天气变化,都有可能造成虾苗大量死亡。
放苗的密度也要严格控制,简单地举个例子就能说明。假如出池的对虾产量在3 750 kg/hm2,虾的个体大小在60尾/kg,可以计算出每hm2地的实际对虾数量是在22.5万尾,成活率为50%,所以放养45万尾/hm2左右的虾苗就已经可以满足需求,增加放苗量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密度过大容易造成病害多发,常量下降。
在饵料的品牌选择上一定要选择口碑好、质量好的产品,然后再考虑饵料的价格,毕竟好的饵料对于对虾的生长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由于对虾的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水体环境也很容易改变,许多问题需要依靠药物的控制,在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能仅凭经验,需要通过在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
养殖水体的溶氧来源有以下几部分:空气溶解、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增氧机的搅动,但仅凭自然环境下的溶氧很难满足对虾生长的需要,所以增氧机的开放时间一定要严格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另外需要增加增氧机的数量,0.13 hm2一台是考虑对虾生长和成本的前提下较为合适的数量。
4结语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每况愈下,综合分析来看,各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不是单一的问题造成的。所以我们在养殖过程中间,一定要遵循科学的养殖规律,不要盲目听从他人或者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养殖活动。相关从业者要加强自己的生产标准意识,在规章制度下从事养殖活动,科技和监督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对水产从业者的培训和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丛海.对虾健康养殖研究的几个动态[J].科学养鱼,2000(7):63-68
[2] 陈明勇.南美白对虾兑淡养殖技术[J].水利渔业,2001(9):15-16
篇8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及各乡镇、办事处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任务及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调整养殖业结构,改善养殖生产环境,勤政务实,认真执法,搞好服务,使我市的养殖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牧水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上半年工作情况(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1、生猪出栏25.86万头,存栏30.9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10.2%和1.6%;2、商品肉牛出栏1.4万头,比去年增长16.6%;3、家禽出笼476.2万羽,存笼656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3.3%和0.5%;4、禽蛋产量5258吨,比去年增长5.2%;5、肉类总产30250吨,比去年增长8.5%;6、水产品产量16100吨,其种水产品产量7100吨,分别比去年增长6.6%和16%。(二)上半年养殖业运行特点1、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仔猪补栏快。全市生猪散养户空栏率小于5%,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上半年生猪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家禽生产逐渐恢复。今年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特别是水禽生产明显滑坡,禽流感过后,家禽养殖呈恢复性增长。目前,家禽生产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所有山塘水库边形成了有水就有鸭的良好局面。3、牛、羊及牧草生产有所突破。今年以来,活牛及肉牛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各乡镇办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种草养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一批种草养牛户、繁殖小牛户发展起来。养羊生产由于小尾寒羊、南江黄羊在我市落户并持续发展,养羊4、水产养殖模式发生变化,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力度加大。水产养殖由过去的混养、人放天养向主养、单养、精养模式改变,立体化养殖模式在我市的一些山塘水库得到了推广。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价格直线上扬,养殖效益大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如:樟树银鲫、彭泽鲫、鳜鱼、淡水珍珠等一些特种水产品落户我市,并形成规模化养殖势头。
(三)上半年工作成绩
1、畜禽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的无公害方向转变。
在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以无公害生产为突破口,培植养猪大户发展无公害优质生猪,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助,今年,我们以发展生态牧业小区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2、种草养畜和奶肉牛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今年,全市种草养牛、养羊发展势头较好,养牛、养羊生产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特别是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肉牛品种,还培植了一大批养牛专业户,为今后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动物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今年年初,我市对口蹄疫、猪瘟实施强制免疫,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牲畜强制免疫密度达100%。特别是4月份实施的仔猪调入准调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我市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大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4、名优特新水产品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樟树银鲫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全市异育银鲫(樟树银鲫)养殖水面达7000多亩,其它特种水产如彭泽鲫、鳜鱼、叉尾鮰、中华绒蟹、南美白对虾、淡水珍珠等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可观。
、养牛成为畜牧业增长的一个亮点。
二、下步工作要点
(一)抓疫病防治,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重大动物的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点,确保防疫密度达100%,严防W病、Q病发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动物疑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诊断准确率,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三是严把检疫关,重点把好“五关”,即产地检疫关、进场(点)检疫关、宰前检疫关、宰后检疫关、市场监督检查关,防止畜禽购销中疫病的流入和病猪死禽进入市场交易。
(二)抓市场整顿,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认真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制造、出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假冒兽药及其它破坏养殖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养殖业顺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建章立制,狠抓全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本系统工作人员严格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指导群众引进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以此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优化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篇9
竹鼠,又称竹馏、芒狸、竹狸、竹根鼠、冬毛老鼠等,属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竹鼠属,因营养价值丰富,目前已被大规模养殖,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养殖产业之一。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2、 蜈蚣养殖新技术
蜈蚣是一种常用的传统名贵中药材。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过度的人为捕捉,野生蜈蚣资源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因此蜈蚣养殖是农村致富的一条门路。随着中医药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对药用蜈蚣的需求和开发,国内野生蜈蚣的资源不断减少,资源紧缺,价格上涨,市场上有的入药蜈蚣一条能卖5~20元,亦有供不应求之势。因此,蜈蚣养殖迫在眉睫。蜈蚣养殖周期短,要求低,生长快,产量高,易管理,既可家庭院落养殖,也可一体化规模养殖,经济效益高。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3、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
蟾蜍俗称“癞蛤蟆”,从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即疣粒)中采取分泌的乳白浆液,经加工制成的蟾酥是名贵中药材。蟾蜍除去内脏干燥后,还可制成干蟾。近年来,南方农民又探索出“蟾衣”的采集技术,“蟾衣”也是昂贵的药材。因此,发展蟾蜍养殖是一项成本低、效益好的家庭致富门路,也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业。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4、黄粉虫养殖/生产与利用
黄粉虫生产技术是一项适用于全国各地,投入低,产出高的新技术,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途径。黄粉虫的繁育、黄粉虫生产车间的建立、秸秆生物饲料的加工方法、黄粉虫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黄粉虫粪便的利用、黄粉虫收获前的饲喂、黄粉虫工厂化生产的周期及效益、黄粉虫的营养成分、黄粉虫的加工利用。黄粉虫的养殖技术:黄粉虫特性、黄粉虫的养殖条件、黄粉虫的饲养管理、黄粉虫的疾病防治。
类型:文字加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5、苍蝇的养殖新技术
蝇蛆就是苍绳的幼虫。蝇蛆的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是经济动物最佳的饲料之一。如果您有大量的动物粪便不知如何处理时,那就养殖蝇蛆吧!养殖蝇蛆既可以环保的处理各种动物粪便,还可获得大量的可以提高饲养动物、水产品抗病能力、降低养殖成本的动物蛋白饲料。这真是一举多得呀。
类型:文字加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6、土元的养殖新技术
土元是药用昆虫,别名地鳖虫、地乌龟、簸箕虫、土鳖等,具有化淤止血清热止痛等功效,是很多中成药的原料。近年来,土元的系列加工产品不断问世,受到人们的欢迎。向您介绍土元的立体养殖技术:土元的形体特征、立体温室的建设、饲养土的配制、土元的留种及孵化管理、病虫害的防治。
类型:文字加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7、美国七彩山鸡养殖技术
美国七彩山鸡学名雉鸡,又称野鸡、山鸡、环颈雉,是世界上重要的狩猎禽之一,共有30余个亚种,颈部有白色颈环。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钙、钠、磺等多种微量元素,其蛋白质含量为28.94%。山鸡的胆、血、内金经过提炼可制成医药制剂,有极高的滋补、药用、保健、美容价值。雄性山鸡毛可制作毛工艺品、还可成段、锦制作礼服,鸡皮可制成各种精美的皮具。它是集食用、药用、毛用、皮用于一体的珍禽动物。有极高综合利用价值的“特养”珍禽。由于我国沿海地区、香港、澳门盛行吃山鸡,每年还要大量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加之近年来人为大量猎捕,野生山鸡濒临绝迹,从而出现国际、国内市场山鸡货源奇缺、供不应求的紧张状况,预测近二、三年内市场无法饱和,就算价格降到8元每市斤,仍有利润可得,前景不可估量。
类型:文字加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8、鹧鸪养殖技术
鹧鸪是一种集野味、观赏、保健于一身的名贵珍禽品种。鹧鸪对网舍、平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饲养地域不限,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向您介绍:鹧鸪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雏鸪的饲养管理、成鸪的饲养管理、种用鹧鸪的饲养管理。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9、实用养蝎技术
详细介绍了蝎子的生活习性,对食物、营养的要求;水分管理(虫体含水及土壤含水的标准与要求);光照和空气对蝎子生长关系;蝎子的自然条件;产仔母蝎的管理;育苗盆的制作;蝎子脱皮时所需要的条件;蝎子的天敌与防范以及卫生防疫等关键技术。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0、黑豚的科学养殖技术
中华黑豚原名豚狸,是我国南方深山老林中的一种袖珍走兽,素有“肉中人参”之称。黑豚具有好饲养、成熟期短、搞病力强等特点。向你介绍:黑豚的生活习性、黑豚的饲养方式、常用饮料配比、各时期的饲养与管理、常见疾病的防治。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1、药用水蛭养殖
水蛭俗称蚂蝗,民间又称蚂鳖、内钻子等。由于水蛭是一种宝贵的药用资源,在医学上具有多种药用功能,是很有开发价值的动物性中药材。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病人增多(高血压、心脏病发病率占人群的2-5%),加上人们对中药制品的偏爱,对水蛭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由于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也就引起价格不断上涨,纯清水货之售价已由去年秋天涨至每公斤80元左右。我国从1995年开始进行人工饲养水蛭并获得成功,每亩纯利均在2万元以上,是目前养鱼效益的7~10倍。
类型:文字加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2、蚯蚓高产养殖及综合开发利用
蚯蚓全身都是宝,蚯蚓不仅有松土、产粪、肥田的效果,还是养殖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蛋白质饲料来源,此外,蚯蚓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热、镇痉、平喘、降压、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同时蚯蚓粪还是一种高效优质有机肥,富含多种氨基酸。另外,蚯蚓还具有改良土壤,净化环境,处理垃圾等功能。人工养殖蚯蚓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养殖项目,具有越来越宽广的市场前景。向您介绍:蚯蚓的生物学特征、蚯蚓对环境的要求及布局、场地的选择和布局、养殖方式与设施、引种、蚯蚓的基料和饲料、建池、蚯蚓的饲养管理、鲜活蚯蚓的采收和贮运。蚯蚓高产养殖技术,种蚯的饲养,蚯蚓日常管理。蚯蚓的综合利用,配制动物饲料,复合蚯蚓营养液的提取及应用,蚯蚓液抗病机制的研究,蚯蚓溶栓酶肽提取工艺的研究,利用蚯蚓创造高效益。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3、肉鸽养殖技术
肉鸽属家鸽类又叫食用鸽,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高蛋白低脂肪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目前,世界上肉鸽的品种有几十种,向您介绍白羽玉鸽的饲养方法。一、肉鸽的生活习性。二、肉鸽的饲养。三、肉鸽的管理。四、肉鸽的繁殖。五、肉鸽的疾病防治。六、肉鸽的常见病治疗。七、肉鸽养殖发展前景。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4、肉驴养殖技术
向你介绍了肉用驴的生活习性、生物学特征、体形及体格特征、生产的经济价值、优良品种的选择,以及肉用驴的繁殖、提高繁殖力的措施、育肥的概念,种公驴、妊娠母驴、哺乳母驴、幼驴的饲养管理,肉用驴的饲料,驴场卫生与防疫,屠宰。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5、母猪养殖新技术
饲养母猪的高效益,主要体现在母猪的单产效益上。目前,我国母猪的饲养头数较多,但每头母猪的年提供仔猪育成总头数较少,断乳窝重低,是造成产肉量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猪场的整个生产中,种母猪的饲养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向你介绍母猪养殖的新技术:优良母猪的留选、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配种母猪的管理、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分娩前母猪的饲养管理、接产及救护、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母猪利用率。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6、肉鹅的饲养
我国的幅员辽阔,湖泊纵横,具有养鹅的良好条件。我国的肉鹅品种主要有中国白鹅和伊犁白鹅,本片就以长白鹅为例向您介绍肉鹅饲养技术:长白鹅的生物学特性、长白鹅的人工授精、种蛋的选择方法、自然孵化法、机械孵化法、雏鹅的饲养管理、中鹅的饲养管理、后备鹅的饲养管理、常见鹅病的防治。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7、养牛技术(乳牛、肉牛的生产技术)
向你介绍乳牛、肉牛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引进肉牛品种及我国有代表性的黄牛品种;牛舍的构造(犊牛养舍的、育肥牛舍的构造);饲料的加工与调剂;肉牛的杂交技术;肉牛的养育与饲养员管理技术;肉牛饲养中的尿素利用等内容。特别适合农村畜牧工作者和养殖专业人员学习和参考。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8、瘦肉鸭养殖技术
瘦肉鸭肉质鲜嫩,脂肪低,满足了现代人对绿色食品的要求。因此,饲养瘦肉鸭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向您介绍瘦肉鸭的养殖技术:瘦肉鸭的体型特征、养鸭场选址、选种鸭的标准、种蛋挑选方法、雏鸭的管理、中雏鸭的管理、育成期鸭的管理、种鸭的饲养、鸭病防治。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19、贵妃鸡的饲养技术
贵妃鸡,又叫皇家鸡,由野生驯养而来,原产于英国、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是昔日专供皇室观赏的珍禽和享用的美味。九十年代初期引入中国。向您介绍贵妃鸡的饲养技术:贵妃鸡的生物学特征、饲养场地的建造、贵妃鸡育雏与选雏、贵妃鸡的饲养管理、贵妃鸡的免疫。
类型:光盘
优惠价:325元(含邮费)
20、蛋鸭饲养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鸭子的分布很广,蛋鸭的品种主要有麻鸭、北京鸭两种。向您介绍蛋鸭的饲养技术。包括:品种的选择、场地的选择、鸭场的布局、鸭蛋的收集、种蛋的选择、孵化温度、孵化管理、雌雄的鉴别、鸭的营养需要、雏鸭的饲养管理、产蛋鸭的管理、影响鸭产蛋量的因素、疫病防治。
篇10
关键词蚯蚓;高效养殖;效益分析
蚯蚓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养殖产业,用禽畜粪便、厨房垃圾等养殖蚯蚓,养出的蚯蚓是高蛋白产品,可作饲料,也可作钓饵;蚯蚓的粪便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还可直接饲喂鸡鸭,真正是变废为宝。可以说蚯蚓养殖非常符合现在的低碳、环保理念。和其他养殖种类一样,要做到科学、高效地养殖,首先要选好适养的蚯蚓种类,然后根据其习性进行养殖[1]。现对蚯蚓高效养殖技术及其养殖效益进行总结与分析。
1高效养殖技术
1.1蚯蚓种类选择
蚯蚓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蚯蚓遍布世界各地,多达3 000多种,我国已发现和定名的蚯蚓有150种左右,但可供养殖的种类不多,主要养殖种类是正蚓科爱胜属的一些种类。爱胜属蚯蚓近20种,在我国各省区都有发现。目前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就是该属的赤子爱胜蚓和红色爱胜蚓。赤子爱胜蚓长60~130 mm,宽3~5 mm,成熟体重0.4~1.2 g,背面及侧面橙红或栗红色,外观有明显条纹,尾部两侧姜黄色,喜在烂草堆、污泥、垃圾场生活,具有趋肥性强、繁殖率高、定居性好、肉质肥厚及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现在我国蚯蚓养殖种类多为太平2号蚯蚓(文中主要以此种为例介绍蚯蚓养殖),为日本引进种,是采用美国红蚓和日本爱胜蚓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一般成体体长不超过70 mm,成蚓1 200~4 000条/kg。这种蚯蚓适宜在我国多数地区养殖,喜吃垃圾和畜禽粪。一般引进成蚓作种,成蚓身上有环带(生殖带,产生蚓茧的部位),引种时要注意所购买成蚓的身长和肥壮程度,以便间接判断种群质量,因国内一般养殖场蚯蚓的种群退化都比较严重,退化的种群其繁殖能力和生长量都将受到严重限制。
我国常见的可供养殖的其他蚯蚓种类主要有:一是参环毛蚓。个体较大,长120~400 mm,宽6~12 mm,背面紫灰色,后部颜色较深,刚毛圈稍白,为中药材常用蚯蚓,又名广地龙,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较难定居,在优质土壤的草地和灌溉条件较好的果园和苗圃中养殖较好。二是白颈环毛蚓,长80~150 mm,宽2.5~5.0 mm,背面中灰色或栗色,后部淡绿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具有分布较广、定居性较好的特点,宜在菜地、红薯等作物地里养殖,松土、产粪,肥田效果较好。三是威廉环毛蚓。一般长90~250 mm,宽5~10 mm,背面青黄、灰绿或灰青色,背中线青灰色,喜在林、草、花圃地下生活,产粪肥田,目前在江苏、上海一带养殖较多。四是湖北环毛蚓,体长70~220 mm,宽3~6 mm,全身草绿色,背中线紫绿或深绿色,常见一红色的背血管,腹面灰色,尾部体腔液中常有宝蓝色莹光,环带3节,乳黄或棕黄色。是繁殖率较高和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宜在池塘、河边湿度较大的泥土中生活,在水中存活的时间长,可以作水产饵料。
1.2环境要求
蚯蚓生活在土壤的间隙中,靠皮肤进行呼吸,其皮肤表面经常是湿润的,这样氧气溶解在皮肤表面的粘液中,渗进皮肤下的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也能从皮肤中渗透出来。因此,当土壤湿润、透气,土壤间隙中充满空气时,蚯蚓在其中生活得很好[2]。下雨后,土壤如果透水性不好,土壤间隙中的水没有及时排出,其间的空气缺乏,蚯蚓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而从土中爬出。如果下雨后又逢艳阳高照,土壤中积水温度上升很快,则蚯蚓会难以适应而导致死亡。在室内养殖蚯蚓,可使用有缝隙、孔洞的箱、桶之类的容器,或者直接在地上把料堆成像菜地里的畦样。使用箱、桶之类的容器,还可以搭架进行立体饲养。在室外养殖蚯蚓,可直接在地上堆畦,或者用砖块搭筑高约50 cm的围墙,在围墙内堆料。注意夏天要搭建遮荫棚(或者搭架种植藤蔓植物遮荫,或者覆盖以竹席,或者加高料堆至50~60 cm),冬天要覆盖稻草保温,雨天要检查料堆积水情况。利用蚯蚓不喜光照的习性,收获蚯蚓时可用铁丝网装钉1个筛子(用木片固定),然后将蚯蚓连土放在筛子上,放在光线明亮处,蚯蚓怕光即往下钻,筛子底下放1个盘子即可收集蚯蚓。因此,蚯蚓宜生活在阴暗、湿润、透气的泥土中,最适温度10~30 ℃,最适湿度60%~70%(用手握土,手指间见水珠但不滴下)。
1.3饲料准备与投喂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经过腐熟的东西,喜甜、酸味。在蚯蚓养殖过程中,蚯蚓饲料(家畜粪便、厨房垃圾等)的发酵处理是关键,如果饲料没有发酵或发酵不彻底,将会产生有害气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产茧甚至死亡。养殖蚯蚓主要是用以处理家畜粪便、厨房垃圾,变废为宝。
为了使这些废料快速发酵成功,并且使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降解,提倡添加EM菌进行发酵:一是架堆。注意待发酵料堆应是5~6成干,太湿易引起腐败。如果家畜粪便、厨房垃圾水分过多,可以先晒至5~6成干,或者加干稻草或秸秆(最好裁成小段)、锯末等粗纤维料,采用1层粗纤维料、1层粪料/垃圾,喷洒1层EM菌液(1 t料用5 kg EM原液,1 kg EM原液对水100 kg)直至水渗出。架好料堆后,用黑色塑料薄膜盖严压实(厌氧发酵)。二是翻堆。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一般第2天堆内温度就会明显上升,4~5 d可升至60~70 ℃,以后逐渐下降,当堆内温度降到40 ℃时(大概需要12 d左右)则可进行翻堆。生产上一般10 d后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边翻堆,边再洒上EM菌液,然后再盖上黑色塑料膜压实。冬天翻堆2~3次,夏天翻堆1次。如果每天收集的粪料/垃圾不多,可以先堆肥,但容易滋生蚊蝇等昆虫,尤其夏天。一般自己养猪的农户,家里积存有很多饲料袋,这种饲料袋内层是塑料膜,外层是编制袋,可将制好的料堆装入这种饲料袋内,将袋内料堆压实,袋口扎上并留有一定空隙(扎袋口时,可先在袋口上插上根木棍之类的硬物,扎好袋口后拔出硬物),袋口朝下倒立堆放(发酵过程中,会有液体流出,这种液体若不及时排出,会影响发酵效果)。发酵完成后,先把料堆耙开,让其透气1~2 d后,先放几条蚯蚓看其是否很温顺地钻入料堆中。若蚯蚓不钻入料堆,一个劲往边上爬,说明料堆发酵不合格,需放置几天后再用。
发酵成功后的料堆,散热后即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添加营养促食剂后使用,取100 kg水,加0.2 kg尿素,0.2 kg食醋或40 mL醋精,3 g糖精,4盖菠萝香精(约4 mL)制成营养促食剂,喷洒料堆,注意料堆的湿度。注意,以上所用到的“水”,是指清洁无污染的水,如果用消毒自来水,需要曝气2 d使其中的余氯散尽后才可以使用,或者1 t水用30~40颗米粒大小的大苏打(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后马上就可以使用。
1.4日常管理
种蚯蚓引进后,最好用箱养。木箱规格为60 cm×40 cm×25 cm,每箱可放养种蚯蚓1 500~3 000条。
种蚯蚓入箱后,每3~7 d浇1次营养促食水剂(促食、保湿,但注意不要把料土喷得太湿,保持料土湿度60%~70%)。20 d后,进行蚯蚓与蚓茧的分离。把木箱内的料连同蚯蚓一起倒在光线明亮的水泥地上,推成垄状,蚯蚓都钻到底面,拿掉上层的料土(料土里混有许多蚓茧),底下就是一堆堆的蚯蚓。将带有蚓茧的料土,做成垄状,20 d后蚓茧孵化,这时将1垄分成3垄以疏散密度,每3~7 d浇1次营养促食水剂,20 d后加1次料。40 d后,即生长至成蚓。成蚓预留部分做种(有意识地挑拣个体大、健壮的做种,可有效地防止蚯蚓种群的退化),其他的收获待用。以后可视蚯蚓大小、密度,以及蚯蚓的活动(有部分蚯蚓开始逃逸,极可能是料堆内蚯蚓密度过高),隔10 d、20 d收获1次,3~7 d喷1次营养促食水剂,20 d加1次料,料土中蚓茧数量多时单独分出孵化。
养殖过程中注意防害。因为蚯蚓繁殖速度快,考虑到成本原因,有时候敌害原因也可以忽略不计。家养的鸡、鸭、鹅、猪等都喜食蚯蚓,但需注意,除了鸭、蛙类可以直接喂以活蚯蚓,其他的如鸡、猪类不要喂以活蚯蚓,因为活蚯蚓是含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可将蚯蚓用开水烫死后剁碎拌入饲料中喂食,用量一般为15%,或者烫死后晒干或烘干粉碎后拌食。蚯蚓粉也可以代替鱼粉,自制饵料喂食吃食性水产动物如黄鳝、泥鳅等。
2蚯蚓养殖效益分析
2.1饲料来源与市场需求
养殖蚯蚓,首先要考虑饲料来源是否容易[3]。蚯蚓好养,现在大量养殖的蚯蚓就是吃垃圾粪料的种类,但因其繁殖快,所需饲料量很大。因此,如果家中有一定的养猪、养牛等养殖规模,每天产粪很多,又有一定的空闲地可供养殖蚯蚓,那么养殖蚯蚓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注意一点,如果产的粪含水量比较多,比如饲料猪的粪,还要考虑是否容易获得稻草、秸秆、锯末等粗纤维料。如果打算用厨房垃圾、污泥等养蚯蚓,也要考虑垃圾、污泥是否容易获得。虽然现在垃圾处理仍然是政府头疼的一个问题,但有时候不一定能收到垃圾养蚯蚓,原因是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垃圾的成本比用蚯蚓处理低很多。
污泥处理也一般由企业运作自负盈亏,用蚯蚓处理费用为80~90元/t,企业也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处理。如果需要联系政府,可咨询环保局。但要注意的是,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污泥养殖蚯蚓,养出的蚯蚓富集了大量的重金属,这种蚯蚓不能作饲料用,只能集中焚烧掉。蚯蚓好养,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马上养殖。如果自己有养家禽家畜、吃食性水产动物(草食性的除外),那么养出来的蚯蚓可以作为饲料蛋白添加在饲料中投喂,蚯蚓处理后的泥土里有大量的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自用,也可以出售给花卉苗木公司。如果只是利用他人提供的粪料、垃圾、污泥等养殖蚯蚓的,那么在选择蚯蚓养殖场所时就要注意,养出来的蚯蚓,最好能就近卖给养殖户作为饲料,或者卖给渔具鱼饵店作为钓饵。
2.2养殖效益计算
按料堆高度30 cm计算,1 m2面积需0.3 m3的料(可计为0.3 t)。料价20元/t,每1 t料需EM原液5 kg(约60元)。因此,所需料价格为6元,所需EM原液价格为18元。平均20 d添1次料。投种6 000~12 000条/m2,每条种蚯蚓1~2分钱。因此,种苗价格最多为240元/m2。若土地为租用的,按土地租金4 500元/hm2计算,1 m2土地租金为0.45元/m2。其他一些用具费用暂计为150元。年总成本828.45元/m2。如果料、土地均为自有,这部分成本减去,总成本即为718.5元/m2。蚯蚓种苗引种1次后即可自繁,EM原液购买一次后可以自制,一般1次购买10 kg花费约150元,以后可以用缸、桶等容器密封,自己培养EM菌液,这样成本又可以大大降低。从以上可以看出,除去料、土地成本,其他都是一次投资长期收益,也就是说,1 m2养殖面积,首期投入400~500元即可启动。
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的每条蚯蚓,约1周产卵1次,每次产1个蚓茧,每个蚓茧可孵化出3~5条蚯蚓。蚓茧孵化需15~20 d,孵化后到性成熟需40~50 d。这样计算,1条种蚯蚓3个月左右时间(从亲体蚯蚓到蚓茧到孵化出小蚯蚓到性成熟)可以繁殖10倍。按1 m2投种12 000条计算,3个月后可繁殖至12万条,每3个月收获1次,留12 000条作种,1年收3次,按成蚓2 400条/kg计算,1年总共可收135 kg/m2,按最低价格12元/kg计算,收入1 620元/m2(作种销售或者作钓饵销售,价格可达40~80元/kg)。1年下来至少可以产生1 t/m2的蚓粪,按最低价格0.15元/kg计算,收入150元/m2(花卉苗木公司再将蚓粪出售给家庭养花种草消费时,价格可达2~6元/kg)。
蚯蚓作为蛋白源添加到饲料中喂猪喂鸡,蚯蚓粪也可用以喂养鸡鸭,一个养殖周期下来,可以节约饲料成本30%~50%,并且养殖的动物生长速度加快,增重明显[4]。如果自己养猪、养牛、养鸡等,养出的蚯蚓自产自销,也是一种增产的措施。比如散养土鸡,原本需要7~8个月才能上市,但是若在喂料中添加蚯蚓饲喂,只需要3~4个月即可以上市。
3参考文献
[1] 姜阳.蚯蚓养殖高产管理技术[J].山东饲料,2002(6):24.
[2] 刘权,郑淑英,杨华,等.蚯蚓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2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