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
(一)利用法律法规改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
1、立法方面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发展成法治经济。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健康有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但我国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法律机制上,却远不及发达国家,以至于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在此现状下,加快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立法工作极为迫切。我国要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关交通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并明确实际工作中员工的职责,明确人们在高速公路交通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促进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规范性。
2、执法方面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法律法规已在不断的更新完善中,执法问题却成为了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执法工作存在执法主体过多、但效率却未跟上的现象,其执法质量严重影响到高速公路法律法规的落实。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交通部门及公安部门的职责,并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要采用综合性的执法手段,综合运用执法中的各种力量与资源,在先进管理设施的辅助下促进执法部门经济管理执法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经济调控与行政手段
改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高速公路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应属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组成内容。从以上内容得知,高速公路具有区别于普通公路的公共性、非营利性等特点,且其建设时间通常比较长、施工技术要求高、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因而承包高速公路建设的工程单位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很多企业不敢投资。政府作为市场调节的领导者,面对高速公路建设缺少企业投资的情况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干预,规范高速公路建设。具体而言,政府要严格控制高速公路的经营主体,并主要以非营利性经营机构为主,在政府参与和指导下对高速公路进行非营利性经营管理。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与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签订经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经营期限,使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在合理的合同制约下规范开展。政府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干预,满足社会发展的经济需求,更能促进高速公路安全稳定的发展。
(三)利用成本管理与控制改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
1、完善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成本预测与计划
对于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重在预算成本两方面。首先,在工程项目施工前,要在完善的定额资料依据上编制施工预算,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可以说,工程预算成本反映了施工企业的成本水平,是在工程施工图和工程预算基础上编制出的,其通过公开招标而确定工程项目的中标价。其次,在工程施工实际成本支出前,工程项目经理要根据相关资料对施工项目的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及管理费等成本控制计划进行进行编制,选定施工方案及材料供应商等,做好工程施工的一些准备工作,避免在施工进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2、改善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控制与核算
很多情况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都会遇到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给施工成本支出带来了一定影响,因而需要施工单位各职能部门依据目标成本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具体应包含:生产资料费用、人工消耗费用及现场管理费用等内容。对于这项成本费用的控制,要依据成本计划通过与实际成本的比较,而检查成本计划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此外,成本核算工作也是施工进行的必要依据,施工单位要科学核算项目实际成本支出与目标成本支出,以促进下一阶段的成本监控。
二、结束语
篇2
1.1相关主体意识淡薄
节能建筑生产和消费双方缺乏节能建筑意识,对节能建筑的认识肤浅,尤其是消费者的节能建筑概念比较匮乏。由于节能建筑意味着多投入使用节能建材,多设计节能环节,这必然会导致节能建筑的成本上升。对于开发商而言,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现在处于高房价阶段,市场认可度比较低,开发商只会关注短期利益。无论对于开放商还是消费者,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节能建筑市场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节能建筑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部分为非专业人员,节能建筑的专业知识匮乏,尤其是作为节能建筑的生产者,对于节能建筑缺乏系统完善的知识,只关注短期利益,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结构和外观上来,从而导致节能低碳建筑的发展缓慢[2]。
1.2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节能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也包括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方面,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节能建筑涉及到暖通、建材、电气、环保、智能信息等领域,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结合[3]。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可以做到恒温保温,减少建筑热传导性,提高建筑物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但由于核心建筑材料价格高昂,也阻碍了节能建筑的发展。面对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将太阳能、风能发电技术等与建筑设计规划结合在一起,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对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大部分建筑的能耗还依赖于一次能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相对落后,加之光伏电池板、风力发电装置的一次性投入较大,维护保养成本高,并且对于多余电量并网技术和政策不够完善,导致清洁能源在节能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困难。
1.3缺乏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
我国节能建筑的起步较晚,目前缺少对节能建筑进行综合评价的技术标准,建筑物建成后,无法提供有效的节能数据,消费者不能直观地看到节能效果。现有的评价体系侧重于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舒适性,亟待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节能建筑的发展。目前,国家已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基金,在推动可再生能源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由于节能建筑建设成本高昂,而其所带来的节能减排的环保价值无法体现,消费者为其所增加的建设成本埋单的动力不足。
2德国节能建筑发展的启示
推动节能建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设计和工程方面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政府政策、立法方面的支持。德国在推动节能建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一些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2.1积极利用太阳能和先进的保温技术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已经做到自用有余,余量并网,将能源消耗转变成能源生产。智能电网建设以及并网政策,让消费者享受到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利益。
2.2注重对现有建筑的技术改造
与我国面临的同样的问题是,德国的老式建筑也没有采用节能保温材料,使得冬季供暖能耗较高,舒适度下降。德国从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居民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提供补贴和资助。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还进行了水处理、雨水回收、垃圾生物降解等技术改造。
2.3出台节能建筑标准规范
通过制定节能和保温技术规范指标,不断优化节能建筑的建设,保障节能建筑的推广和普及。
3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在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时机下,发展节能建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3.1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大力宣传推广节能建筑
在我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每年冬季供暖期华北地区雾霾不断,导致了生存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加强对建筑的保温隔热,以减少冬季采暖能耗,对于缓解碳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意义重大。应在全社会树立节能建筑的绿色形象,加大低碳节能建筑的市场需求。
3.2加大科研投入,研发面向市场需求的节能材料
节能建筑发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节能建筑材料稀缺,许多建筑材料需要进口,导致成本加大。因此,应加大对适应市场需求、性能良好的节能材料的研发。政府也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节能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更多的优惠,例如减少节能产业税收、降低贷款利率、提供部分补贴、简化相关产业审批流程等。
3.3建立相关的机制监督,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于节能建筑领域的相关检测及规范、监督和监管机制缺乏。一方面,政府应建立相关机构,加强对节能建筑的认定,并出台相关的规范,使节能建筑有章可循。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于节能建筑建设以及效果的监督和监管,使消费者切实能使用到高效能的节能建筑,防止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使得节能建筑空有其表。另一方面,使用节能建筑带来的环境效益非常显著,在节能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应制定一些推广政策,以补贴节能建筑初期建设的高昂成本,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建筑[4]。
4结语
篇3
在研究语言和文化之后,语言经济学才涌现出来,属于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新兴边缘学科,该学科涉及语言学和经济学以及教育学等,也就是说为实现经济活动,该语言交际把必要条件提供出来。在1965年,JacobMarschak第一次提出语言经济学说法,把效益和价值,以及费用和效用这些语言经济学性质揭示出来。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为语言经济学主要研究经历:
(1)以民族归属对待语言,致使种群区别的基础源于语言,人类社会经济中产生了地位差别,最突出的就是收入的差异。这个研究阶段经常把收入差异的对象定位为美国黑人及白人,在加拿大把母语确定为英语与法语者。
(2)把语言以人力资源对待,并和其他能力技巧同等地位,对语言教育进行投资,就可把收益得到。
(3)语言作为人们身份和经济资源的符号,也是对社会经济地位产生影响的属性。
2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1)改革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操作能力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立足语言经济价值视角,有利于商务英语教育质量和语言价值的提高。商务英语的学习能够带来经济价值,这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目前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以英语和知识还有能力三大板块为基础的,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多数情况下英语作为通用英语,和大众沟通是它的基本作用,但就商务知识方面,大多使用中文,汉语授课为一般状况,所以完全融合两者很难,很容易使学生认为商务英语的学习意义不重要。其次,实际商务操作能力不具备成为大部分英语教师的状态,因此实训课使学生业务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到,对当前的课程期望改革的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基于国际商务,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效地完成与供应商或客户谈判任务,这就是商务英语教育的目的所在。经济利益特征表现得很强,所以说经济上的回报是建立在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符合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商务英语专业要以语言经济学理论做导向,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构成,社会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才数量,对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和企业家一同研究商议,确定改变商务英语教学目标,其意义非常重要。通过调研商务英语方面运用较好的浙江省了解到,具备相应的工作才能、工作经验,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能够完成相应的文秘工作任务,并在涉外商务活动中,涉外交流或谈判工作任务能够完成,是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基于此,行业和企业的商务专家被课程开发小组教师邀请来,在共同论证后,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目标被确定,即: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方面,了解基本国际商务知识,英语交际能力水平应较高,实际操作相关国际商务业务能力应具备,对相关专业岗位工作过程应熟悉,与周围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对外事秘书和翻译以及对外贸易业务都能够从事,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是实际需要的人才标准。
(2)以用人单位及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商务英语课程就实现人才培育目的来说,重要的方式以及途径就是课程,决定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因素之一就是课程。而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属于人力资本,一定的投入是对这种人力资本进行学习并掌握的必备条件;具有高低的划分是语言价值的特征,使用密度将制约语言发挥的效用。这两个基本观点将发挥指导对商务英语课程重新认识作用。这几年,国内有关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具有经济价值的要求,不过一直以来,英语学科都束缚着职业英语专业课程内容,在改革中,“针对性”和“职业性”表现得匮乏。那么在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上能否以对用人单位和学生需求的满足作为出发点,人才的经济价值能否真正实现,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实现人才的经济作用,在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以培育目标作为引导,整合人才市场的供需要求,对应的调整所设置的商务英语课程。在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商讨后,以一般专业课程方式设置传统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应用能力三个模块,而且设置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设置这些课程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企业的需求,实现了有机融合商务知识与专业英语的目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基础课程,它产生的源头在于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以及课程开发小组教师在一起整合研究分析后确定的,展现出下面两个特点:
1)商务实践的特点。人们可能存在狭义地去理解商务实践这种问题,有的人认为实践仅仅局限于实际业务部门,广义来说课堂的课程学习也属于商务实践。
2)商务语言的特点。用语言学的视角理解商务英语就是在商业行业活动中应用英语,基本语言运用活动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内容,英语特征表现为专门用途,在商务沟通和谈判实践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对实际问题能够运用英语处理,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进而使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也就是说,这样安排的课程和高等教育特点相契合,也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产生同步,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迎合市场需要。语言价值和经济价值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在一定的投入下,实现最大限度的产出。
3结论
篇4
经济学中有关商品质量监管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总结这些理论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完善商品质量监管制度。
一、信息完全假定下的商品质量与市场机制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商品质量并不是理论关注的重点。因为信息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础假定,按此假定,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市场,买方都拥有商品质量的所有信息,包含功用、风险因素等,买卖双方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无法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来粉饰商品质量上的瑕疵,消费者的购置决策不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而被误导,自然也就不会有使用中或使用后的伤害问题。
由于信息完全的假定消除了企业可能拥有的信息优势,所以传统经济学更加关注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中,如何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断定来揭示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是均质的,不存在质量上的任何差异,市场均衡水平所断定的价格就是刻画商品质量高低的唯一信号。而在现实经济社会更常见的垄断竞争市场中,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会通过广告主动传播商品质量差异的信息,同一行业内部商品之间的相似性让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充分,企业无法暗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约束在某个价格水平上与生产经营者实现均衡,而不同的均衡价格水平将对应不同质量的商品。在纯粹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有明显的市场安排力,价格可能会被企业把持,产生扭曲。然而,处于市场劣势的消费者清楚地知道,高价格下商品的质量到底如何,但由于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接受生产经营者制定的高价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信息完全的假定下,商品质量更像是一个技巧术语,因此被主流经济学所疏忽。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框架看,该学派实际上是通过价格信号来研究商品质量的。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领域出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也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信息完全的假定,因此,它对不完全竞争格式下商品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价格信号与市场安排力两个因素的经济含义。
二、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970年,在《旧货市场:质量不断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以二手车为例,首次用信息不对称解释了二手商品市场中的质量问题,从而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全新领域。他认为,在旧货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拥有的质量信息是不同的,卖方显然知道更多的质量信息,而买方则知道的较少。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让信息劣势的一方——买方只能按照一个折中价格来购置并不清楚质量好坏的二手商品,但折中价格将会让实际质量超出折中价格水平的商品无利可图,从而“挤出”这部分质量相对较好的商品。这样,买方实际面对的必然是质量相对较差的商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将在旧货市场上演。随着买方意识到市场商品平均质量在下降并调低报价,市场中的另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商品将会退出交易。在信息经济学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以上情况循环往复,会导致旧货市场无法交易,出现市场失灵。
西方学者根据购置者对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购置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商品质量的搜寻品(searchgoods),第二类是只有使用以后才能获悉商品质量的体验品(experiencegoods),最后一类是使用后也可能无法知道商品质量全部信息,因此购置之处主要是相信其质量的信任品(credencegoods)。显然,消费者在购置后两类商品时会见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逻辑,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将导致的市场交易效率损失。可以设计一些能部分修正市场失灵的机制。例如。卖方供给一份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商品质量鉴定证明,主动揭示商品的质量信息;卖方供给质量承诺,对一定期限内可能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负责,如退货、调换合格商品、保修等,减小信息不对称可能给买方造成的伤害;在法律健全的国家。由第三方仲裁者介入的私法调节来实现对不完全信息的改正,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监管部门介入信息不对称市场的运行,通过强制性法律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权益,也是改正以上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这就是本文关注的商品质量政府监管问题。
三、商品质量的政府监管
信息经济学所揭示的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是政府介入市场商品质量监管的必要条件。按照规制经济学的理论,这种监管属于社会性规制,即政府基于安全、健康、环境等目的对某些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1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无论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的奥地利经济学,消费者权益至上或者说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均为考量商品市场是否具有经济效率的主要标准。按照这一逻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被那些质量不可靠的商品所损害将是政府部门进行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传统经济学考察消费者利益的主要根据是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即用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与消费者的意愿支付价格的差来计算消费者从交易中获得的好处。正如前文所言,消费者剩余概念之所以没有涉及商品质量问题,是因为商品不存在质量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潜在假设。在信息完全的经济世界中,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抵制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或财产等带来危害的不合格商品,因此,市场机制会自动将影响消费安全的问题商品排除在外,实际交易的商品必然是没有质量问题的。在此情形下,价格自然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唯一指标。由此而来的消费者福利问题也就成了价格水平的比较了。
现代经济学把信息不完全引入理论分析后,福利最大化标准依然是评价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指标。但与传统理论有所不同的是,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仅包含消费者剩余的计算,还考察他所购置的商品质量是不是合格的、安全的,会不会对其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伤害或有潜在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质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对商品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尽管质量监管的社会效益很难用明确的公式进行计算,但这种社会性规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法律法规是质量监管的主要制度保障
经济学领域中所讲的制度是一种规矩,这种规矩可以确保生产、交易、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按照一定秩序进行,能有效防备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危害的机会主义行为。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制度的规矩既有市场自发形成的商业惯例、信任等非正式制度,也有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此二者刚柔相济,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
对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市场来说,通过法律法规这种正式的制度形式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是缓解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选择。有关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对所售商品质量负责,对因商品缺陷和瑕疵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危害承担法定责任。这些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既是对商品生产经营者事前不负责行为的警示,也是对因质量问题造成危害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的制度根据,也是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
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特征,加大了对问题商品责任人进行惩罚的可信度和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有助于抑制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商品质量的安全性。但是,法律并不会强加给生产经营者无限的质量责任。按照著名的汉德法则,只有在预防成本小于预防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包含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收益),而生产经营者却未对商品采取必要的质量把持措施,并对消费者带来危害时。他才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研究中我们发明,各国政府都是依法对商品质量实施监管的。例如,1975年,美国颁布针对商品质量的《马格努森一莫斯保证法》(Magnuson-MossWarrantyAct),对生产经营者的保证责任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生产经营者对有缺陷产品承担修复及调换的责任。这一法律与《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1979)、《产品责任法》(1982)等一起成为美国监管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石。
3最低质量标准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形式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理念,政府不应过度介入经济运行,即使是出现了市场失灵。政府干涉成为必要时也是如此。因为政府干涉有其角色定位。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从商品的企业生产、市场交易和最终使用或消费流程看,质量监管的重点在企业生产市场与交易的界面。换言之,在商品质量问题上,政府监管切入点不应该是商品生产者的内部质量监控,因为从监管资源的数量看,政府的力量无法覆盖所有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从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分工看,与商品质量相关的经济决策和技巧决策都属于企业组织的内部事务,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政府质量监管的切入点应该是对进入市场的商品实行最低质量标准(MinimumQualityStan—dards)监管。即在商品进入市场销售时,监管者必须确保商品质量符合最低的质量要求,将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不合格产品因不能上市交易而产生的损失由生产经营者自行承担,这是市场约束的一个基础规矩。
从商品的类别看,体验品和信任品应该是质量监管的重点。因为搜寻品的质量是外在的,容易观察到,消费者购置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对于体验品和信任品来说,如果没有最低质量标准监管,不合格商品将进入市场,给消费者造成福利水平的降低。在体验品和信任品中,那些与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关系密切的商品(如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可能有很严重的社会后果,包含危及使用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事前的风险防控远远比伤害成为事实后的经济补偿更为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最低质量标准具有宏大的社会价值。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最低质量标准将不合格的产品阻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有助于提高市场现有商品的平均质量,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商品支付高价,因此,供给优质商品的生产者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最低质量监管可以使买卖双方的福利状况都得到改良,是标准的帕累托改良。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供给专业服务的领域。如医疗、法律、会计等,也存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管问题。与有形商品市场不同的是,由于专业服务依托从业人员而存在,所以,监管者对服务质量的主要监管之一是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认定。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获得执照或从业资格是进入这些专业领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从理论上讲,具有从业资格或拿到执照许可的人士所供给的专业服务是符合基础专业水准或质量要求的。可以看出,专业服务市场的执照或从业资格监管与商品市场的最低质量标准监管可谓殊途同归。
4市场约束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和有效补充
虽然对于体验性商品和信任性商品来说,政府的质量监管工作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者可以包办一切。借助市场经济的规矩,靠企业的内在机制来保障商品的质量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首先,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有助于企业把质量把持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建立有效的质量把持体系,符合企业实现持续经济利益的内在目标。正如前文所言,在最低质量标准下,不合格商品不能进入市场,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是由企业自身承担的。利益独享和风险自担是企业进行质量把持时面临的同一个约束机制,它是驱使企业强化质量意识的最重要力量。
其次,对于追求长期繁荣的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声誉机制是规范企业质量行为,确保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约束。因质量引起的经济纠纷甚至安全事故。都会造成企业的声誉损失,损害企业长期培育的市场。而可靠商品质量给企业带来的社会美誉,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富有吸引力的价格。也有利于现有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和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为企业带来更持久的业绩增长。:
另外,在商品质量存在差异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上销售商品的平均质量,广告、产品演示、试用等营销手段还可以让购置方获知更多的质量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知识经济学下的商品质量监管:一个理论延伸
在有关质量监管的经济理论中,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规制经济学都把监管的必要性建立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而知识经济学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为质量监管供给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知识经济学中,经济主体在生产、交易、消费时经常会见临相关知识匮乏的问题,因为该理论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此背景下,人类的经济决策有可能犯系统性错误。一个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经济行为可能重复发生,直至某一天人类通过学习发明了能够懂得、纠正这种不当行为新知识为止。按照这种观点,即使是最负责任、技巧水平最高的企业在商品质量问题上也会犯错误。例如,在现有技巧和装备下,无法解决那些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危害的质量问题,但消费者保持生命存续的强烈需求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逐有可能让这些商品提前进入市场;在现有质量检测体系下,无法在销售前甄别产品的某些质量瑕疵,尽管这些瑕疵不一定都变成事实上的危害;按照现有理论。可能误把一些有潜在风险的技巧或因素看做是改良某些品质,或提高产量,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法宝,等等。从近些年来发生的众多质量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以上问题的严重性一点也不亚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源自生产者知识不足引起的质量风险,是商品质量监管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因为其中有太多的质量不断定性,同样也面临知识有限的监管者很难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对于这一点,担当市场商品质量监督重任的监管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监管实践中,应秉承审慎、预防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制度预案。例如。对于那些在现有技巧和装备下暂时无法解决的质量隐患,监管者必须果断出手,将问题商品隔离在市场以外,绝不可因小失大;对于企业事后发明的质量瑕疵,监管者应迅速启动召回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小问题商品可能给使用者及社会带来的危害:而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对是否有质量风险做出肯定断定的高新技巧。监管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质量风险监控能力,即使它能大幅改良商品的某些品质,或有助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提高。质量监管工作也应该摒弃短视策略,把消费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不让那些可能有风险隐患的商品进入市场,为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埋下隐患。
知识经济学中的知识有限性假定超越了信息不对称假定在质量监管中的地位。尽管前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难度比后者更大,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宏大飞跃无疑会推进监管理念的创新,提升监管效率。
结束语
篇5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graduate thesis of economics of sev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Hunan Province, the principle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nomics graduate thesis are determined by the idea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graduate thesis of economic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graduate thesis is buil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for economics graduates.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control;graduate thesis;evaluating indicator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24-02
0 引言
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情况的重要参考因素,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也为提高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做出了新要求。探索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探索研究生毕业论文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选题时敷衍、写作时词穷、审查时恐惧,是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最开始选题范围的不恰当,使得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无法顺利完成,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堆砌前辈的研究成果,不能提出新观点、不能突破前人。而还有些仅仅只是提出了某种观点、说法或模式,缺乏背景评述,容易让人忽视它的创新价值。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些高校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仅仅停留在结果控制。本文拟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相对系统、完善的经济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质量经理费根堡姆(Feigenbaum)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思想的概念。国内学者刘波(2015)将TQM的基本内涵简要表述为保持质量持续改善和根据事实来管理,并将其核心特征归纳为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的“三全”思想[1]。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3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研究方法
首先收集汇总湖南省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信息,研究各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现有评价体系的特点、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运用抽样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获取的相关样本数据系统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明确不足后改进方案。用实践检验理论,积极进行创新,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3.2 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湖南省内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被选取大学的官方网站收集资料以及查找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
3.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Ludmila N.(2015)认为取得TQM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展新的形式和方法的教育活动、建立新的联系、了解有效的管理的所有过程[2]。Madalina Militaru(2013)提出引入TQM到教育教学的管理环节能够帮助培养单位掌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和建立自己的想法[3]。宋明和张传燧(2012)认为“全面”的定义不仅限于最后产品质量的“全面性”,还包括“全过程”的培养和“全体人员”的参与[4]。
本研究以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经济学研究生论文评价指标为蓝本进行系统分析后,建立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结语
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综合考虑了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各个环节,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由于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过程十分复杂,本文针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所构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还存在着一些尚未完善的方面。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应在大量丰富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在实践不断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波.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149-152.
[2]Ludmila N. Larin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215):9-13.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作为时展的主流,计算机、物联网以及多媒体为核心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促使人类转变以往的日常生活交流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高校实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滞后的现状,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构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提供实践的教学场所,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实践内容,虚拟模拟结合的实践操作下,使得学校可以节省大量的实践经费,为学生提供更先进科学的实践教学体验,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经济管理专业的经验提升。
一、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具有跨时间、跨区域的特征,可以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突破以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走出课堂,走入实践虚拟空间,虚拟教学突破时间教学的成本。学生在登陆虚拟网络系统的同时,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随意选择自身的管理角色进行管理模拟实践练习,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设定合理的实践内容等。
2.提高经济管理实际教学的质量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高经济管理实际教学的质量。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可以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并在教学中利用虚拟的网络空间构建实践模式,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下,传统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融入了现代进行技术,提升了虚拟化实践平台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深入感受到社会激烈竞争,更好地将实践知识应用到工作中,为社会输送更加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提高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教学的水平,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全面地实现了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端技术、管理人才,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模式
1.模拟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模拟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管理的实践教学人才,其在经济管理实践情境的过程当中,为学生创造了管理的主动权,总结管理经验,进行模拟学习的重要建设平台,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实践管理,掌握经济管理操作经验,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2.实践推演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推演,绝大多数的学校开始应用新媒体教学,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知识解释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微信、微客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直观感受真实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对企业的生产运作及时了解,在虚拟的时间操作中获得经验,促进自身专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三、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未来情势
信息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期,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可以更好地解决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难题,为学生构建模拟实践教学空间,使得学生深入实践教学的内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为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可以使得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掌握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输送具有较高素质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必然催生更多的新媒体技术发展,应用多种新媒体技术进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必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整个时代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重组以及应用,而并不局限于经济管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整个教学工作必然形成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四、结论
针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而言,其运行的效率、竞争的实力等主要决定于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的使用程度,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管理服务,提高工作的效率,继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通提供虚拟实践平台,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应用实践操作能力,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运用到经济管理工作中,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提升。
作者:曾筝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校内模拟实验室的设施与条件比较落后,不能满足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资料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差距,实训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准则,许多学生认为模拟实训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作业,没有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业务场景中,一人做好,他人照抄的情况比较严重。另外,由于财务工作保密性要求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接受大批学生同时进入其财务岗位实习,也不愿实习学生过多接触财务信息,学生在实习中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财务工作,甚至被当成整理材料、打字复印、送文件的办公室文员,学生不能真正体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导致校外实训流于形式。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毕业生到社会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走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1明确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本位,注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任何一门实践课程、任何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任何一项实践教学活动,都不能孤立地考虑,而要从整体目标出发,从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的要求着眼和入手,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实践教学过程,并把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与效果管理统一起来。
2扩充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真正要得到落实,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定下来,形成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应该体现实践的特色,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都贯穿实践环节。在学分分配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应给予较大权重的学分,以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校的财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按企业真实工作过程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参考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标准,设计出不同的模拟实践案例。会计电算化专业专设的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入门认知、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财务软件应用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另还在其他专业课程中采取加大实训课时比例的方法完成不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同样,财务管理专业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其专设的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入门认知、财务管理实训、纳税筹划实训、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教学总学时为2740,而实践教学时间所用学时为1381,占教学总学时的50.4%。
3完善会计实践教材编写工作,与企业财务接轨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实践教材的编写应当符合当前时代要求并保证及时更新,因此,编写实训教材之前,教师应当开展大量专业调研,还应聘请企业会计人员参与或指导。另外,各学校还应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实验课程指导书,包括该项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各种重、难点以及成绩评定等等,让学生能够对所学课程有了粗略的了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从互联网等多方面来掌握更多更新的课本之外的知识,以解决教材更新速度问题。我校教师在财会类专业教材特别是实践教材的编写中成绩突出,已出版的教材有《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电算化实训》、《新编财务会计》、《新编财务会计学习指导与练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新编会计综合实训》、《新编会计信息化实训教程》等,其中教材《新编会计综合实训》还获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4开展岗位轮换教学,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指出,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另外,根据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要求,总账与明细账、总账与日记账应分开,由不同人员来登记才能真正发挥核对控制的作用。而许多学校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安排中,将会计、出纳合二为一,一人全揽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登记。我校财会类专业在岗位轮换教学时,首先按会计实际工作环境设置相关单位和部门,使学生对会计分工及各岗位的权限职责有详细了解,并能体会不同岗位之间的衔接和牵制关系。其次,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组,4~5人一组,设有会计主管、制单会计、记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岗位,按照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组织训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明确各自岗位的职责,了解会计核算的流程。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实践教学师资是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应用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实践教学队伍,学校应构建教师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我校财会类专业实践师资的培养主要从两个层次着手:校内师资培养和校外师资培养。校内师资的培养,即对本校的教师实践环节的强化训练,经常安排校内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弥补自身在实践环节的不足或薄弱之处,更好地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外师资的培养,主要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让学生更直接了解到实践工作中的操作规范,同时,又能促进校内教师的学习与提高,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场所,进行工学结合的全真会计教学
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实践教学的场所。财会专业应模拟企业的办公环境建设仿真实训场所,这一实训场所应具备以下特征:环境仿真、资料仿真、工具仿真、制度仿真。
(1)环境仿真。仿真实训室应仿照中小企业内部结构,设立财务部门,包括主管会计、制单会计、记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岗位,还要设银行、税务、工商等虚拟会计实体,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
(2)资料仿真。实训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均按实际工作中的样式和使用情况予以配备。原始凭证的开出要有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每一张凭证的来龙去脉都必须很清楚。
(3)工具仿真。财会工具包括教学工具、装订机、验钞机计算器,直观性、真实性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制度仿真。学生开始实训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每天“上班”必须准时,每个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必须挂在墙上,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并在模拟实训中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7按工学结合要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通过工学结合的仿真会计实践教学,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处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但一旦让其独立从事某项工作时,仍会感到底气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采取统、分结合方式进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1)由学校统一选择一批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所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其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供真实环境。
篇8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被人们承认开始,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了竞争的存在,而在当代中国,几乎人人都已经深刻体会到了竞争的存在,但人们却不一定拥有了健康的竞争意识,对竞争还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当竞争来临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当失败后就诅咒竞争。
(一)竞争是什么
在学生的课本上,想要找到关于竞争的的章节是很困难的,而出现竞争方面的教程一般只存在于高校的经济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教程。竞争正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他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竞争拥有着社会性、胜负性以及冲突性。
(二)什么是竞争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思维、感觉和各种心理过程的总称,竞争意识就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支配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思维活动过程。本文的竞争意识是包括本人的竞争状况意识和对竞争本身的意识,还有对竞争结果的承受能力的意识。
(三)竞争意识的意义
竞争意识的产生拥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它能让人的精神状态振奋,努力进取。促进做事的效率和社会的发展,是现代人或者团体,甚至国家都不可缺少的一种积极心态。
(四)竞争意识培养的提出
在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强烈,技校学生作为一股即将踏入社会的力量,已经到了非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不可的地步了,无论是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说,还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讲,我们培养的的人才都必须要具有健康的竞争意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竞争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做好了对他们竞争意识的教育,他们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站稳脚步,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绽放他们活力和激情的火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对本校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竞争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和国力的竞争愈加猛烈,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无可争议地卷入竞争这个漩涡中,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而随着21世纪中国加入“WTO”以后,更是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界的许多挑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有着充分的必要性。
二、造成学生竞争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过多
当前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就对竞争这一现象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技校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不够用功,动手能力差,遇到困难时还缺乏主动性以及必要的冷静和沉着。对事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的勇气和束手无策,从而表现出害怕困难,听天由命的现象。
(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不足
技校的学生在目的性方面较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目标,不能合理地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规划和找出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技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随着他们的长大,他们的视野也不断扩宽,技校学生在社会的待遇,让他们的思想陷入极大的矛盾当中。而这样的事实就造成技校学生对学生学习对学习缺乏主动性,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也不能够充分的找到自己的不足,找不到人生的坐标,不能根据时代要求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更新。同时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心,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甚至一些人还陷入麻痹当中、让自己随波逐流,深陷在这个沼泽中。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竞争意识淡薄和学校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成绩考试考核、学生评价、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都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着不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育观念上,很多技校教育的观念上的落后,导致他们的教学上以知识的传授为主,重视理论的传授,对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在教育手段上,他们重视课堂的教学和灌输,对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重视等等;在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手段上,一些课外的能力就被忽视了,而竞争能力就在此列。
三、如何进行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的关键在于搞懂利己主义和的个人正当利益差别。正当利益是个人发展和生存的正当需要,是通过正当的符合社会道德原则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方法,在不损害他人或集体的理由的前提下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利己主义的做法就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对其他东西都一律无视,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损害所有人、集体以及国家的利益。这两种中谁都看得出孰好孰坏,但当真正面对一些巨大的利益时,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选择利己主义,而在学生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就要把好这个关,树立他们的正确竞争观,教育他们立足岗位开展争当的竞争,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效果,让他们的才能在以后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升能让他们在面对巨大利益中也能做到不动心,用正当的方法获取想要的利益;同时心理素质的提升还能让他们在竞争失败后能够勇敢的再次站起来。
(二)发挥班主任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教育,竞争意识作为一个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教师对学生的竞争意识一定要精心培养,进行淳淳教导。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的直接负责人,就更应该做好着方面的教育。班主任要利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办法,用一些名人名言和一些现实中有关竞争的实例,以及往届本校毕业生中一些典型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时刻刻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加以强化,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竞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做到学生的内化,让他们在潜意识中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
(三)用校内活动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强化
班主任可以联合其他的班集体,或者是一起向学校申请组织一些校内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球类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一些带有竞争色彩的活动,同时积极组织班里的学生主动参加这些比赛,这些比赛可以让学生的热情和竞争意识得到空前的增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带动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谓一箭数雕。
但在组织这些竞争性竞赛活动时有些地方一定要注意:
1.活动不能过多,要做到少而精,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才能让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想学习。
2.在组织时要选择学生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同时结合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大小和知识水平。
3.在组织活动之前要对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有充分的了解,对活动内容进行精选,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最好是针对学生的某些现象同时结合他们的专业进行组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竞争意识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一些学生组织要做好监督工作,使活动能够真正拥有培养和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效果。
4.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注意参赛的人员,同时要对注意群众,活动的进行要让参赛的优秀选手脱颖而出,让他们的才华得到足够的展现,同时又要让大部分的群众也能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和鼓励班上的那些性格内向,平常不大活跃的学生,让他们也参与到这些比赛中去,这些做法的实施,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对班主任发掘学生的才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四)发挥学校管理机制的作用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作为鞭策后进、鼓励竞争,鼓励先进的工具存在。在学校的管理方面要建立合适的奖惩措施。比如用奖学金、评选推优等常用的奖励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作出一些别出心裁的奖励,从而体现出学校鼓励竞争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评选的标准要向学生公开,做到真正的透明和公平公正,只有这样不含水分的评选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明白应该去努力去竞争。同时要利用广播站和宣传墙等一些传媒体,对选优的学生作出大张旗鼓的表彰加上物质的鼓励,鼓励后再对其他没选上优的学生进行鼓励,以此来对其他的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激发。在惩罚方面也同样不能忽视,技校的学生自律性不够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纪律约束,学生难免在有的时候就会“出轨”,而这个时候学校就要使用严厉的惩罚制度。而班主任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是对学校的奖惩制度进行积极的宣传,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的知道这些制度。同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奖励制度进行渲染,让学生感觉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得到,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竞争心理,而对一些出轨的同学,就要做好鼓励工作。
篇9
一、我国中职会计学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定位为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专业人员的基本能力。然而我国的中职会计教育基本处于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那样容易脱离实际业务,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那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使得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有些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如忽视基础课程,导致学校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往往只会会计处理方法,而对相关交易活动的经济实质缺乏了解和专业判断。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且会计知识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然而有些学校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也不合理、很难适应当前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知识技能的要求。虽然有很多学校也组建了实训室,但由于缺少专业指导教师、并且其设计的业务都是一些常规业务,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存在差距,实习的效果不佳,同时毕业生的实习管理也比较松散,有的学生根本都没有去单位实习,但是通过各种途径也可以开出实习证明,实习质量根本没法保证,容易导致教学实践浮于形式,由于中职毕业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严重脱离实际,甚至部分学生毕业时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动手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均难以适应职业需要。
二、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引入会计案例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强化,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动手能力相对不足,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严重滞后,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改革目前中职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引入会计案例教学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得毕业生有一技之长,也能够使得学生长远发展。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更能够使学生通过所讲授的会计案例来充分理解其相关会计理论知识,有利于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培养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会计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参与程度。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
现有的中职会计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而对会计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就比理论教学安排得要少,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障,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其次,模拟实验室的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配套的设施和教材要进一步改进;最后,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不利于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增加会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与此同时,要更加科学合理得使用模拟实验室,提高其利用的效率;最后可以考虑把会计模拟实验纳入课程设置体系当中,不断完善其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等),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有参考的标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其职业行为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三)加强与企业、社会的交流和合作,拓展学生的视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会计从本质上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是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因此会计也要跟经济发展步调保持一致。作为会计专业教育从业者,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态以及企业经营业务发展变化的规律,那就要求我们要跟企业和社会多沟通与交流,只有深入到企业当中,去熟悉和了解企业经营业务变化趋势,才能更好地理解会计核算的本质要求以及会计处理的经济实质。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10
高硫石油焦中硫含量较高,一般只能用作工业燃料,如水泥窑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但高硫石油焦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SOx、NOx等污染性气体,进而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环保成本。将高硫石油焦用作烧制水泥的燃料时,当石油焦中硫的含量超过一定值时,生产出水泥的强度会受到影响,缩短水泥的使用寿命。且此种方法只能用于立式窑,技术性能差,规模小。目前解决高硫石油焦出路的主要方案是将其应用于循环流化床(CFB)燃烧发电等,通过添加大量的石灰石来处理高硫石油焦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气体,产生了大量CaSO4废渣,增大了占地面积,提高了投资成本。因此,寻找一种更为高效、清洁的高硫石油焦利用方式迫在眉睫。
2高硫石油焦气化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由于高硫石油焦在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增加环保成本、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同时高硫石油焦又具有碳含量高、热值高和价格低等特点。鉴于此,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高硫石油焦更高价值的利用方式,研究表明:高硫石油焦作为气化原料制取合成气是解决高硫石油焦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高硫石油焦气化是将其在气化炉中以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与气化剂反应生产合成气(主要成分CO和H2),通过高温气化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中的C、H元素,高硫石油焦中所含的硫元素可通过克劳斯工艺进行硫磺回收,得到高纯度的硫磺,其中的重金属则可以以渣的形式排出气化炉,几乎对环境无任何影响。因此,高硫石油焦气化技术是一项清洁、高效的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增多,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和石化企业开始重视高硫石油焦的应用。但是高硫石油焦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性较差。大量的研究表明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远远低于一般煤或煤焦,甚至低于石墨。对于石油焦自身而言,影响其气化反应活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碳的微晶结构、比表面积、气化剂、气化温度等,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针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较差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石油焦的反应活性,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在石油焦中添加一定量的催化剂来提高其反应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等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5。大量的研究表明:添加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但是考虑到经济和环境因素,采用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过渡金属盐等作为石油焦气化的催化剂是难以实施的,且催化剂很难回收利用。而可弃催化剂的利用则存在着催化活性不高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石油焦的催化气化还处在研究阶段。鉴于石油焦的催化气化难以实施,大量研究转向了高硫石油焦与生物质或煤的共气化。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表明生物质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目前我国生物质气化还处于研究之中,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我国又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煤气化技术是煤炭综合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逐年增多,通过在煤中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制取合成气将是实现其清洁、高效利用的较佳方案之一。
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些企业开展了石油焦气化的工业试验与应用。其中主要有以湿法进料的GE、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以及干煤粉进料的Shell气化技术。1996年,Texaco公司在其ElDoradoKan炼油厂建立了一个气化单元,用来气化石油焦和其他炼油废料。2003年美国Wabash电厂和Tampa电力公司利用联合循环发电(IGCC)设施将煤炭气化更换成为石油焦气化。我国在2005年建立了以石油焦为原料生产合成气的装置,其中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煤化工运行部水煤浆气化装置采用GE公司水煤浆气化技术,以煤和石油焦为原料,用于制取氢气,其中石油焦的掺配量达到30%~50%,但由于GE水煤浆气化技术的温度相对较低,加上石油焦的反应活性差导致运行结果并不理想[40]。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简称安庆石化)、中国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以及贵州瓮福集团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Shell粉煤气化装置分别于2011—2013年期间进行了气化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的工业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对于Shell粉煤气化技术而言,原料煤中掺烧一定比例的高硫石油焦是可行的,能够有效改善入炉煤的质量,降低入炉煤灰分。与掺烧高硫焦前气化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比氧耗、比煤耗均有所降低,有效合成气产量有一定增加。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气化炉渣中碳含量增大、滤饼的产量增加等。
3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制取合成
气的模拟计算与技术经济比较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将高硫焦配煤用于气化制取合成气技术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加直观的分析比较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的技术经济性,利用Aspenplus软件对高硫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并与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焦气化的实际运行结果作了比较。
3.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模拟计算以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制取合成气工艺为例,该单位采用的干煤粉气化方案为:A(煤):B(煤)=1:1+4%石灰石(即两种煤按照质量比为1:1并添加4%的石灰石助熔剂),记为方案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为A(煤):C(高硫石油焦)=3:1+6%石灰石,记为方案2。利用Aspenplus软件对方案1和方案2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比分析了高硫石油焦和煤价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两种方案的经济性。样品的基础分析数据及气化工艺条件分别如表7和表8所示。结合元素质量守恒和能量平衡两个基本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两种方案的气化模拟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中气化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与方案1相比,方案2粗合成气中CO、H2较高,比煤耗和比氧耗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了4.38%。总体来看,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要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方案。由于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而原料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合成气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表10计算了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变化对生产合成气成本的影响。其中氧气的成本按0.50元/m3进行计算。由表10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煤炭价格在6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不超过1000元/t时,当煤炭价格在7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低于1100元/t时,以及当煤炭价格大于或等于8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在700~1200元/t波动时,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全都优于干煤粉气化。且随着高硫石油焦价格的降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越明显。
3.2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气化运行结果分析气化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的技术经济性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表11为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工业试验前后主要气化指标对比。与掺烧高硫石油焦前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每生产1000m3的有效气体的氧耗和煤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2.66%。由于模拟计算是偏向于理想情况,与工业试验的运行结果略有出入,但总体趋势一致。即Shell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不仅技术上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效益,为高硫石油焦在气化领域大规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4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