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色理论范文10篇

2025-03-23
导语:这里是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五色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五色理论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中医五色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常常被人忽视。该文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指导饮食养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其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利用。

【关键词】中医五色理论;应用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理论来源

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应用

查看全文

中医五色理论应用论文

【摘要】中医五色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常常被人忽视。该文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指导饮食养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其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利用。

【关键词】中医五色理论;应用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理论来源

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应用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对眼后部轮脏关系论文

【关键词】五轮学说;中医眼科

中医眼科专科辨证的理论依据以“五轮学说”为主[1]。“五轮学说”是指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的关系,并应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2]。“五轮”与西医眼解剖的关系如下[3],肉轮指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血轮指两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气轮指球结膜和前部巩膜;风轮指角膜;水轮分狭义和广义二种,狭义者专指瞳孔,广义者不仅指瞳孔,还包括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现在一般使用广义的水轮概念。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灵枢·大惑论》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4],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隋唐《龙树眼论》首次提出“五轮”的名称[5];晚唐《刘皓眼论准的歌》把眼分为五个部位,并将各部与五脏联系起来;北宋初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对“五轮”配位作了改进,系统介绍“五轮学说”;南宋后期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对“五轮学说”的定位进行改进,确定了“五轮”的配属;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五轮”的病因及症状进行详细论述,并列有治疗方法;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五脏、五行、五方、五色、天干、地支、生理、病理等结合起来论述,形成了权威的学术观点;清初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对“五轮”与五脏相应的标本学说进行理论上系统总结,阐明“五轮”与五脏及五行的关系,为“五轮”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沿用至今[6]。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851年德国医生HermannvonHelmholtz发明了眼底镜以后,眼科界发现了眼后部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等结构,这些结构是传统“五轮学说”没有提及的,因此医家将水轮的范围扩大,形成了广义的水轮概念,以便包含这些新发现的结构。广义水轮的概念虽然解决了狭义水轮概念中部位局限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眼科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困惑,因为广义水轮概念中的范围太大,将瞳孔、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专责于肾,而不考虑这些结构病证的特殊性,不利于对这些部位病证的辨证论治,至今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作者在中医之眼概念与西医之眼概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西医眼的解剖学知识,结合中医轮脏理论、肝肾同源理论等,提出“后五轮假说”的设想,即在维持传统“五轮学说”不变的前提下,对传统“五轮”未提及的眼部结构(即眼底镜下才能见到的结构)另外进行轮脏配属,以体现“脏之有病必现于轮、轮之有证乃由脏之不平所致”的理念。之所以取名为“后五轮假说”,一个是表示出现时间上的“后”,另一个是表示眼底部位上的“后”。“后五轮假说”将玻璃体、视网膜(含视网膜血管、视神经、黄斑)和脉络膜的轮脏配属如下。

玻璃体内属肺。陈达夫在“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中指出,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7]。玻璃体色白透明,白为肺金本色,故属肺。

视神经和视网膜属肝。《内经》说:“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眼的功能为“视”,而视觉的发生、传导及视觉信号的接收完全有赖于视网膜及其传导接收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正常,只有该系统的正常,才“能视”,才“能辨五色”,因此视网膜、视神经及其视觉中枢应内属于肝。

查看全文

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的启示论文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西周时期,各种宗教和原始的哲学思想发展兴盛。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所谓五行就是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而五行说是指这五种元素的盛衰循环使宇宙得以发展变化的思想。五行学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人们不断的扩展和完善,不久,从五行的五种元素中,便衍生出了五种色彩,这便是青、赤、黄、白、黑。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于是在周代形成的冕服制度中,就有了“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将青赤黄白黑五种特定的主色构成的服装分别用于相应的着装中,当时的统治阶级就是使用这样的色彩装饰来象征他们的等级制度的。

春秋时期,五行与五色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将五色与方位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在《周礼·东官画缋》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黄。”之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五时(冬、夏、春、秋、长夏)、五性(智、礼、仁、义、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等学说,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五行与五色思想。

战国时期,五行和五色的学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邹衍提出了“五德始终说”为代表,这个学说主要是将朝代与五行、五色联系起来。其中每种德有一种颜色作为它的象征:黄帝时代为土德以黄色为代表;夏代为木德以青色为代表;商代为金德以白色为代表;周代为火德以赤色为代表;秦代为水德以黑色为代表。每个朝代都受到一种德的支配,这五德之间循环交替,总被其中一德支配、制约。在先秦时期,五行、五德学说深入延续便有了以“相”为美的主流思想,所以色彩之和应建立在“阴阳之和”上的观点,成为儒家、道家美学上的共同认同。

儒家的色彩理论总体上继承了周朝时期的五色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更加强化了等级制度,除了继续沿用五色为正色,又将其他色定为间色,并将它们作为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代表君臣主仆上下关系。

道家的色彩观受道家思想的支配在色彩理论上也有所继承和创新。《淮南子·原道训》:“色者,自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在中国绘画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将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老子说:“玄之义玄,众妙之门。”玄即是黑色,它包容了其它五种颜色,是一种色相最朴素但内容最丰富的颜色。

查看全文

中药药性与功效分析

[摘要]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象思维;中药药性理论;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象”是人体感官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个体反映[1]。象思维是中国古代思维的主要形式。象思维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走向趋势以及文化面貌,是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方式[2]。中药药性是中药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是古代哲学思维和医疗实践相互融合的产物。古人认识中药药性主要包括口尝法、“以效识性”的临床反推法和取象比类的法象用药法等,象思维是认识中药的药性、药效规律的核心思维模式之一。本文概述象思维理论内涵,举例阐发基于象思维下的中药药性理论,并进一步明确象思维思想下中药功效特点,为临床运用中药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1象思维概述

人类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依赖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形式,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认识思维形式,即人们进行理性认识的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3]。而人类的左右大脑又各司其职,左脑主管理性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由于种族文化等差异,西方人更重于理性思维,而大部分东方人重于形象思维。在思维形式中,形象思维是最富有创造性的[4]。象思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见乃谓之象”,察象识意,观象明理,象思维作为东方哲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气象学、天文学、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象思维的应用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象思维这一名称是由中国哲学家王树人在1980年所提出的[5]。“取象比类”以及“观物取象”等全是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象数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取象思维等思维方式[6]。象思维是一种将相似相通的事物归纳总结到一起,通过分析、推理、分类以及概括的方法,从而得出其中的内在客观规律以及事物的本质。《易经》是中华民族形象思维的集中代表,其中仅有少量符号和字数,但是能反映“广大悉备”之内容,体现出了象思维的功能。《系辞·下传》中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象思维的体现,并且由此产生出八卦。作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天文、地理、文字、农业、建筑、音乐、医药学等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被越来越频繁提及的概念,返璞归真,从中国古代哲学视角出发,解读中医理论内涵,是近年来的热门方向。对中医象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多,以众多中医学科院士群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象思维展开了深入的研究[7-8]。王永炎等[9]指出,象思维经过观天地以察象,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依象而思虑;据象以辨证,据证而施治等几个步骤,最终实现据“象”而“思”,“依思维道理而生智慧”的根本目的。象思维具有原创优势,关于象思维的研究有利于推动证候规范研究。取象运数的象数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王琦[10]深入挖掘象数理论,融合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阐释和发掘中医学原创理论思维。象思维在中医临床和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蒋文杰等[11]分析了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以土补土、借谷养中、以甘和中以及焦香醒脾的理论,阐明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用药规律。姜春燕等[12]基于象思维的理论,对蛤蚧从名称、性状以及习性等“象”特点分析解读蛤蚧在哮喘病中的应用功效,探讨了“药象”到“药效”的联系。

2基于象思维探究中药药性

查看全文

我国传统艺术精神论文

摘要: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两朵奇葩,它们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文章着重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辩证思维”等几个方面简述了中医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相通。

关键词:中医思维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中医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庞大的中医系统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息息相通。中国古朴的哲学思想滋养了神奇的中医,也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在作为中华文化两大思想源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认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与人体生命的无常一样都统一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当这个整体内部出现不和谐或者外界出现异常时,微生物之间的生克规律就会混乱,最终会导致瘟疫的暴发和流行。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难经》中写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中医有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人体内在的疾病会反映到外表,通过外表即能认识到内在的问题。“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以至于扁鹊只用“望”就能准确获悉蔡桓公的病情。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哲学思维。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采取辩证施治的整体原则,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功能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注重的是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医一样,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人学”为核心,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美善统一为基点。“所谓‘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为‘五行之秀气’,为‘天地之心,无行之端’《礼记·礼运》都在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孔子以人文精神解释祭祀缘由。这些都表明审美观念上的天人合一的自觉意识背景已经形成。阴阳五行和谐原则,便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成果。”①“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体现着和谐的原则。“儒道互补,方为主体和谐心灵的完整体现。中国艺术正反应了宇宙和谐精神与主体和谐的合一,从而心有所感,艺有所达。”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是万物生命生存的本质,万物生命的诞生与生长都归结于“气”。“春气发而百草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这些都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生命的诞生。人也和万物一样,生活在由气支配的时节变化中。“春生夏长,是气之长也。人也应之。”(《黄帝内经》)在中医学里,人也和自然万物一样,是气聚的产物,“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所谓的生死、有无都归结于气,气主宰了一切。“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体之充也。”在中医中就有“气虚”“气滞”“生气伤肝”“火急攻心”之说,中医推崇静心、守神而养生、休生养性,以此恢复元气。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中医从“气”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着眼于对“气”的调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也不无道理。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中医学理论后,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源,“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气韵”之说。“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谢赫的“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气”不仅蕴含了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包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学识修养。“气”是通过整体的内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物体之上。艺术作品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元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气”,艺术家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与今天的画家相比可谓是全才,他们不仅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精通书法、画论,有很高的学识修养,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到今天还被人们顶礼膜拜,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查看全文

彝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分析

摘要:彝医学是彝族先民根据所创制的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将人体与时空的关系放入宇宙八角这个术数布局之中,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及在一日、一年的节律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气浊的升降浮沉的圆运动变化规律阐释生命-时空关系为核心的阴阳疗疾医学理论体系。彝医和中医是对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典籍《哎哺啥呃》和《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均秉承于上古时期的伏羲先天易学,阴阳五行是二者相关医学理论建立的共同基础,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彝医治病用药的理论基础,是判断寒热和虚实的两大坐标。中医、彝医以及中华各个民族创造的医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文献引用:罗艳秋,徐士奎,郑进.彝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初探[J].中医学报,2020,35(9):1859-1862.

关键词:彝医;《哎哺啥呃》;《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中医学

汉、彝两个兄弟民族,是同源分支的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交流融合、互相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主张“彝族北来说”的学者认为彝族是从古代氐羌的一支,从秦晋高原向川、滇、黔等地发展,与原住当地的濮人混居,融合了他们,形成秦、汉时期西南夷的主体,也就是今天的彝族。这个迁徙活动的线索已经为四川巴蜀、凉山和贵州赫章、威宁等地的出土文物印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彝族先民不仅具有古羌人后裔的氐羌民族成分,其主体民族更是由古夷人大部分和古戎人的一部构成,从当前所发掘的彝族文化遗产看,更多具有古夷人文化的特点。研究者将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刻划符号和彝文进行查对,证实半坡文化不仅是汉文的始祖,也是彝文的始祖。从彝文和汉文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彝、汉文典籍中记载的宇宙观、古天文历法等古代科学技术看,彝族和汉族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的历史资料证实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是同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同源异流的关系,这一点在彝、汉民族医药文化方面体现得更加深入。彝医学是彝族先民根据所创制的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将人体与时空的关系放入宇宙八角这个术数布局之中,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命的首萌长遍退藏与生长壮老已及在一日、一年的节律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气浊的升浮降沉的圆运动变化规律阐释生命-时空关系为核心的阴阳疗疾医学理论体系[2]。查阅彝、汉民族的古代典籍就会发现,彝医和中医同样具有底蕴深厚的文化基础。本文通过对彝文典籍《哎哺啥呃》(《哎哺啥呃》为《西南彝志》的三、四卷)和汉文典籍《黄帝内经》所载医药理论和认知方式的分析比较,说明彝医和中医具有同源关系。本文所讲的“中医”指“汉族医学”,是狭义中医的概念。

1彝医与中医同源

彝医和中医是对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对“上古”时期的生活状态亦有描述。《周易•系辞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神人易之以宫室”,“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上古时期这种“居而野处”“结绳记事”的生活方式与记录方法是彝汉远古先民的共同生活状态,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在西南地区尚保留着上古时期先民这种生活方式的遗迹。《黄帝内经》开篇之《上古天真论》论述的就是上古时期中华先贤所主张的“天真”养生理念,“天真”养生理念反映了上古时期先贤如何看待生命与天地的关系,表达了起居作息等日常行为需效法天地的认知观念。彝文医药典籍《哎哺啥呃》开篇说道:“上古哎未产,哺未生之还,气熏熏,浊沉沉先产,哎哺未产,且舍未降还,气熏熏的是,剧剧竖而冒,浊沉沉的是,沉沉低而降[3]。”《哎哺啥呃》开篇明义地指出气浊、哎哺等彝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产生于上古时期,彝医遵循的宇-宙-生物理论,是以太阳论哎哺,以哎哺论万物[4]。“太阳天之根,闪闪万物兴”,离开太阳,什么都不会有,医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先贤对生命-时空关系的认知理念在彝族地区仍广泛流传。中国传统医药的萌芽时期可追溯到伏羲画八卦与河图洛书产生的时期。叶秉敬为《类经》作序时写道:“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大量的史料证实彝医药的产生年代可追溯到文字尚未产生的远古时期。公元前45世纪至公元前39世纪的乾阳上元天纪年时期彝族氏族已形成,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创造表意文字并发明了八卦数理;在公元前39世纪至公元前33世纪的乾阳中元地纪年时期,彝族的君王制度已完备并形成彝族太阳周天日历等天文历法[5]。彝族先贤通过立杆测影所产生的形影长短盈缩反映季节变化,以宇宙八角为工具,以符号图影记录进而归纳推衍出计数的方式,彝文典籍中记载的“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等所表达的形和数就是彝族上古遗留的天文历法知识的具体体现[6]。其原理与《周易•系辞传》所说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同出一辙。伏羲八卦属先天八卦,分别由彝汉两族继承,彝族继承的伏羲八卦保留其最原初形式,表达宇宙天地关系,被称为“彝族八卦”或“宇宙八卦”。彝族最初用来表达角位与八节,故亦称为“宇宙八角”。正如王天玺在《宇宙源流论》一书中所写:“伏羲八卦为彝族先民所继承,称为彝族八卦,文王八卦为汉族所继承[7]。”彝族八卦属于“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通过对凉山地区出土的彝族八卦实物的研究,如西昌市凉山州博物馆收藏的南诏时期彝族先民骨灰缸盖单圆台型向天坟上的八角图案,证实彝族八卦在南诏时期已广为应用[8]。《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的学术思想均秉承于上古时期的伏羲先天易学。伏羲先天易学讲的就是天体运行及其气象的变化规律,与天文历法有密切的关系。彝汉民族远古先民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天文历法基础使彝医与中医形成共同的思维模式:观天文,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崇尚自然。可以说,彝医和中医之间具有同源性,有相同的理论基础,是因为这些理论基础是基于相同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产生。

2彝医与中医同源的特征分析

查看全文

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双重参照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笔墨;写意;综合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笔意的产生,有赖于用笔、笔意的产生,也有赖于笔法、笔意的产生,更有赖于笔枝、由用墨而衍生出的“墨意”,则指用墨创造绘画的意境、笔与墨、笔意与墨意得有机统一、完美结合,形成笔墨、写意不仅是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而且是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写意”一词,最早即源于中国画、中国画的“写意化”审美特征十分鲜明、中国画的空间营造法,主要分为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分层式空间三种、中国画的诗、书、画、印“四合一”,充分体现出它的综合之美等,具体请详见。

中国画,简称:“国画”,顾名思义,它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是民族绘画的主要代表。它还与中国书法并成为“中国书画”,而“中国书画”又与中医中药、京剧一起,并称“三大国粹”。中国画之所以作为民族绘画自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因此,研究探讨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对于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中国画以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故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或“彩墨画”,这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

由用笔而衍生出的“笔意”,则指的是用毛笔进行绘画时的艺术经营与笔画运转间所表现出来的意向、风格、功力、神态、意趣等等。宋代大诗人兼大画家苏轼曾在诗中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说的就是绘画时的笔意。

笔意的产生,有赖于用笔。中国画使用的毛笔,具有特殊的功效,它能自由地勾画出各种线条,通过线条的粗细、方圆、顿挫、徐疾、轻重、浓淡、转折等,达到造型的目的,充分而又独到地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质感。

查看全文

商品色调营销色彩力量运用

色彩营销(ColorMarketing),就是在了解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给商品一个恰当定位,然后在产品本身、产品包装、产品展示环境装饰等环节配以适当的色彩,利用色彩架起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实现“人-色彩-商品”的统一,将商品的所有信息第一时间通过色彩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提高商品营销的效率,同时减少营销成本。国外色彩研究的权威人士法伯•比兰曾指出:在商品广告中往往不在于其使用了多少色彩,而关键在于色彩运用的是否恰当,因此在广告中选择色彩时就既要根据目标市场的色彩需求、偏好特征,并结合企业的文化、产品的特色与环境相协调,形成企业独特的广告宣传效应。随着色彩营销理论的发展与传播,色彩策略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并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色彩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它超越国界,让世界上的人们得以相互交流。21世纪,色彩战略将在商品企划和推广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色彩的力量

色彩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武器,色彩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探索和利用色彩,发展到近现代,歌德和弗洛伊德都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追寻色彩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开启了利用色彩的能量治疗心理疾病的阶段。色彩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带来不同的使用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的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创建以来,在商业空间中有计划地使用色彩开始盛行,特别是在设计领域,如果不能合理地运用色彩,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人员。由于受到来自西方和日本色彩研究的影响,色彩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中国也开始得到认可。

二、商品滞销与商品色彩

目前市场上的某些大企业的企划部负责人经常陷入到这样的困惑:“我们的产品质量非常好,与竞争对手相比毫不逊色,而且价格上面更具有优势,但是为什么就是卖不出去,是因为宣传方式不对,还是经营方式不行?”一般我们都会认为,物美价廉的产品自然会受到消费者的喜欢,所以不明白自己的企业为什么市场占有量和销售量无法超越竞争对手。“明明我们的质量更好一点,商业推广广告也大受好评,为什么卖不出去?”其实有些商品别说广告连宣传都没有做过,但市场上却非常畅销的实例也有不少,可见,影响商品销售不好的原因并非单纯在于是否宣传或者宣传力度够不够。资生堂的“SINOADORA”系列,没有做过商业广告宣传,一上市就非常畅销。良好的品牌形象、一贯优良产品品质自然是该系列产品成功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SINOADORA”系列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其准确传导了产品理念的包装设计。2004年8月,资生堂公司提出了一个化妆品业界从未有过的新方案: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品牌“SINOADORA”诞生了。品牌创意来自中医美容理论,原理是平衡全身的“气、血、水”的流通。而包装设计方案采用中国的“方圆”象征,色彩战略五行五色加上表示阴阳的金银两色的组合,图形采用中国画和西方插画结合的手法,通过伦敦和上海两个公司的合作绘制而成。只要你看到这个包装,心就会被它所俘获,因为该系列商品的优秀品质通过包装上的视觉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所以“SINOADORA”系列产品一上市就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三、色彩营销

查看全文

浅谈感应艺术与视觉艺术

摘要:西方绘画艺术自文艺复兴来渐趋稳定,从人的角度出发看世界,所传达的是一种人内心的感情,依凭的方式是光与色,写实的途径,属于一种视觉上的艺术。中国绘画自魏晋以降,除却“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意义外,所展现得更多的是站在了与造物平等的高度上,工夺造化的姿态。所谓“穷神变,测幽微”用来传达的途径是气与韵,写万象之真而不写其实,且称之为感应的艺术。中西文化之思维不同,其绘画理念亦是不同,今就以绘画中的“色彩”概念为角度来简单得谈一谈对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理解。

关键词:感应艺术;视觉艺术;中西差别

一、感应的艺术

黄宾虹先生论:“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多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①不同于西画,中画艺术属于感应的艺术,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②,是眼、耳、口、鼻、身、意六根通觉通感的艺术。着重于描绘感应世界,崇尚天人感应。故而中画艺术始终追求以“气韵生动”为胜,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绘画表现手法和色彩观念。(一)感应艺术下的思维方式。感应的艺术离不开取象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指的是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如《论语》中所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看到流淌东去的河水,想到的是时间流逝如斯,一去不回的道理。再譬如老子《道德经》中“道”这一概念的提出,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亦是用此理,天地间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都离不开“道”,而“道”到底是什么,老子却并不会给我们列出个具体的概念,只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同时我们看到儒道两家所共同推崇,被推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也是依此法来取卦象和卦爻辞来阐述天地事理的。故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之可贵在于能一以贯之,能用取象的思维来看待和传达世间万物。(二)感应艺术下的绘画表现手法。受中国人取象思维的影响,中画感应的艺术讲究天人感应,将书画艺术的源头上溯至伏羲画卦,同时受到传达感应艺术的要求,需要寻求一种能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同时又能与天、地、日、月、山、川等相通的表现手法,这便是后来出现的非常完备的笔墨系统。所遵循的原则便是“以简驭繁,以少胜多”。如荆浩所传“气、韵、思、景、笔、墨”之六要,张彦远所说“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即是这般用心。(三)感应艺术下的色彩表现。由于“取象思维”的习惯,感应艺术并不追求视觉上的直观刺激,且并不以反映可见世界为目标。在对绘画色彩的理解和表现上自然是相当独特。“绘事后素”“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可以看出,在儒家的理念中“君子和而不同”“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追求的依然是和谐、纯净、清朗的色彩气质与和平内敛的色彩情感,不追求强烈色彩的。而另一方面,作为取象思维的代表文化,道家思想对中画的色彩选择上的影响是最深刻的。李德仁先生在《道家思想与中国绘画》一文中指出:“道乃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所以“五色令人目盲”“知白守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③。“黑”和“白”才是返璞归真地寻求宇宙间的本体,是还原“虚空”呈现的本色。以“黑”“白”为主体的绘画,实践上以水墨干、湿、浓、淡、焦、枯来蕴涵一切色彩的元素的作品,看似无色却有色万千,有绚烂之极之感。

二、视觉艺术

如同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一样。西画的艺术属于视觉的造型艺术,偏重于可见世界,西画发展出了发达的光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精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不同于中画,西画更多意义上将绘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习,故而作为感应艺术的实践者,中国的艺术家多为诗人、文人。而西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其艺术家则可以是科学家。近代以来西画追求的是人的艺术,内心的艺术,与传统中画相较,着眼点自是不同,故而西画视觉艺术有区别于中画通感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色彩观。(一)视觉艺术下的色彩观。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美,体现出“匀称、和谐、静穆、凝重”的形式美。西方绘画始于的古希腊哲学,认为构成世界本质的“数”和“形”直接相连,而“色”就是外观变化的“影子”,从而确定了西方古典绘画的色彩只是凭借于表现形体表现得绚丽多彩,而没有像中国绘画色彩对“功能”与“淡雅”特性那么突出。作为西方古典绘画的典范,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由于比较看重空间透视效果的再现和对物象真实的模仿,色彩为造型和光影的表现服务,画家们通过把固有色与透视、明暗结合,来表现对物象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从而达到写实的效果。牛顿在1676年用三棱镜折射出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证实光是引起色彩感觉的必要条件,并作用着人的感色机能和全部色彩本质。西方绘画色彩的变革也因此开始,印象主义舍弃形体追求光色变化,色彩和印象置于绝对的地位。虽然,西方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色彩来表达自己内心精神,并不是色彩科学直接指导下的结果,但是,色彩科学给艺术家展示和发现自己内心的色彩本质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规律。在近现代,西方色彩化学也发展了独立的色彩科学门类,色彩化学家也在近两个世纪丰富和改进了颜料的性能和种类,在颜料的化学品质方面加强研究颜料的附着性和染色力。(二)近代视觉艺术下色彩的运用。印象主义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牛顿对色彩规律的发现,启示着画家:在平常的日光中竟会蕴涵着这么丰富的色彩内涵,从而画家们开始热衷于对色彩成份的科学分析。这时西方现代主义思想比较活跃,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指引下,艺术家们认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④,心灵的真实被放大到最大化,同时也打开西方现代绘画之门。在后印象派这段时期,凡高画面色彩展现出使人比较激动的节奏,蒙克画面色彩呈现出梦境般的深奥,色彩成为画家比较有力的表现手段,凡高等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成为主观精神表现的先驱!早期表现主义艺术家为了表现主题而在画面上挥洒鲜艳的色彩,这些色彩的物质性、生动性和力度,让整个画面表现出激动人心的效果。但精神上的感染力远不如强烈的色彩视觉效果,丰富的色彩无法充分表现其精神内涵,所以有部份表现主义画家开始把画面形式和所要表达的精神性统一起来。结果色彩在人心理、精神方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强于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人们不再感兴趣于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外观,而感兴趣于它们的内在实质,事物与外界的光相脱离而存在,没有阴影和折射。色彩成为了表现主义者直接表达心情和感受的途径。

查看全文

上一篇:预备党员转正表态简短发言(通用30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