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文教案9篇(全文)

2025-04-28

《安塞腰鼓》课文教案(精选9篇)

《安塞腰鼓》课文教案 第1篇

课文《安塞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自主评价,在补缺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

3、情感与态度: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感知西北汉子的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情境设缺

(播放光盘,让学生观看南丰蜜桔节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共3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两段腰鼓表演,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们家乡人打腰鼓就是没有北方腰鼓表演那么有力量。

生2:后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气势,场面更壮观。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有这类节目。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

二、缺口边缘、整体感知

(学生听课文朗读带,脑海里想象表演画面)

师:我们刚才听了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也可引用文中词句。(师板书这一填空题)

生1:狂野奔放!

生2:豪放!

生3:元气淋漓、惊心动魄、热情奔放!

师:他说了这么多!(生鼓掌,继续评价)

生4:火烈的、没命的!

生5:粗犷的、壮阔的!

生6:雄浑激昂的、奇伟磅礴的!

生7:排山倒海的、让人叹为观止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抓住关键词句灵活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

三、确立缺口、体验感知

师:根据你所做的评价,你能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你观点的句子、段落吗?读出来!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些句子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好像没有把这种激烈的气势读出来。

师:那应怎样读?

生:要读得急速高昂些!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读)

部分学生:好像比前一个同学读得更有气势。

师(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句):那你们想不想试读一下?

(生点头,教师示意学生读)(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读出来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明显特征?

生(齐):运用了排比。

师:对!那你们具体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

生(部分):从腰鼓表演的场面。

生(另有部分):从火烈的狂舞。

师:不错!是从火烈的舞蹈场面来突出这种气势。排比的语句还有很多,继续找,并说说作者的描绘角度。

生: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是运用联想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是通过描写击鼓的后生来突出这气势。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这是从变幻的舞姿描写来突出这气势。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这是从鼓声的描写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

师:说得非常好!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种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层层递进。(师点头)

生:增强语言气势。

生: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生:有如江河一泄万里。

师:都非常好!我常用一泄千里来形容,我们同学更厉害,会用一泄万里来形容排比句的气势。那大家一起来读读9、10、11节!

(生齐读)(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节)

师:那我们换用小组轮读的形式来读出这种气势!

(三小组轮读)

师:我们平时参加过类似的激烈竞赛活动有什么?

生(部分):拔河比赛、跑步比赛

师:那你看到拔河比赛的紧张场面,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那绳子会不会被拉断!

生:我会想到射箭的时候,就像箭在弦上,那快要射出的一刹那!

生:那一阵阵加油声使我想起黄河的浪涛,奔向前方!

生:使我想到狮子的吼叫!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能体现这种气势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腰鼓表演的?看哪个同学火眼金睛,能快速找到并读出来!(气氛很热烈,很多学生举手)

生: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隆隆,隆隆,隆隆。这三段鼓声的描写都能体现安塞腰鼓的强劲有力。

生:她读得没力,不像打鼓。这也是从激越的鼓声来写腰鼓表演,但她没有把这种强劲读出来。(师请该生读,好像读出了气势)

师:我们来读这三段,先女生读一段,再男生读一段,后男女生齐读一段。(生读)

生:课文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

生:不光是排比,排比还和反复相结合。

师:很好!这里用反复和排比的手法,强调某种感情,使语言更有气势!

生:那一定是强调了安塞腰鼓的强劲!

师:(做个握拳动作)想想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靠的也是这么(生齐:一股劲!)

生: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束缚,但重新崛起,满怀豪情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靠的就是这么一股充满力量的劲!

师:他说得多好哇!(生鼓掌)

生:排比还和对比相结合,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

师:那我们男同学来体会一下这气势吧!(男生用深情赞颂的语调读)

师:这腰鼓真让人如痴如醉,我们平时在情绪低落时有没有什么突然使你兴奋了?

生:那一次我考差了,心情不好,但听到音乐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生:那一次我正感到无聊,路过娱乐厅,一听到蹦的的音乐,我热血沸腾,心情振奋!

师:非常好!还有谁发表意见吗?

生:有!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为什么都用这么短的句子进行排比?

生:突出安塞腰鼓迅猛的节奏。

生:营造激越的气氛。

(分男女生轮读这几段)

师:像这样短句还有?

生: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这里鼓借人威、人借鼓势,人已不再是单纯概念上的.人,而是成了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引导学生读类似短句,体会它的使用效果)

师: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师:好一个刘成章!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师板书)。

生:壮观之美!(师在空白处上一行填壮观)

师:还有吗?(学生好像不好表达)

师:(提示)你看这鼓,没人去敲它,它会响吗?

生:力量之美!

师:那这力量来自何处?

生:来自人!

生:体现人的力量美。

师: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与力量合一。

生(齐):体现生命力量之美!(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课文22至30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每一位听课教师!

(生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四、课外拓展、缺口延伸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豪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使我想起苏轼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我感受到江南江北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能体现生命力量之美的壮观场面,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

(有的同学在想,有的在写)

师:你可以快速仿写几句然后读出来,也可以君子动口不动手直接描述出来!

生1:我来描述一下运动会上的壮观:骏马一样,是跑步的健将;大雁一样,是跳高的选手;猿猴一样,是机敏的篮球运动员;浪涛一样,是此起彼伏的加油声

生2:我来描述一下南丰蜜桔节上的壮观美:人们像潮水一样聚集到一起,从前面一排往后面看,简直是一个人海,人们像着了魔一样观看演出,每次精彩的节目过后总有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就像人海上空卷起一阵暴风雨

生3:我也来描述一下蜜桔节上的壮观气势:看到这热闹非凡的场面,使我想起了沙漠里的旋风;使我想起了平原上的疾风骤雨;使我想起了大海中的波涛汹涌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美,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精美。课后,让我们用最新最美的语言来歌颂我们的祖国,赞美壮丽的人生,描绘美好的生活吧!

(生鼓掌,下课!)

【教后反思】

通过参加竞赛和听取评委们的意见,我深深感到:只有通过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感悟出新的教学理念。

我把两个有梯度的教学缺口: 的安塞腰鼓和安塞腰鼓体现一种 之美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表现过程中去发现知识,进行开发性学习。更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跃过学习这一过程,直接进入发现,就这个过程来说,学习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学习。在引导发现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发展能力。注重了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开启。这样,一方面对接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要求,一方面凸现缺口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的课堂生命意识。

我想,如果在这堂课上只是截取文中的某一、两部分来学习和发现,留下部分作为让学生课后学习和发展的缺口也许效果会更好,那样,学生思想上闪耀的智慧火花也会让我们老师备受鼓舞。

《安塞腰鼓》课文教案 第2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导语: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

:屏幕显示板书:

亢奋容不得羁绊

好沉重严峻的思索力

震撼释放出能量

颤栗浓烈的享受

三、朗读训练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安塞人的安塞腰鼓 第3篇

关键词:安塞腰鼓,舞蹈,陕北文化,文化传承

1 安塞腰鼓的渊源

安塞地处西北要塞, 秦汉时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地, 也是秦汉与匈奴的交界, 秦汉设高奴县, 宋代设安塞堡。安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素有 “上郡咽喉, 塞北锁钥”之称, 向北可以控制北方地区, 向南可以抵御外族入侵。安塞处于黄土高原腹地, 西北内陆,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域与气候的差异使安塞与周边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差异, 但长期落后封闭的安塞在文化的传承中却独树一帜, 将出生在黄土里, 长在黄土里的安塞腰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至今, 可以说安塞腰鼓是安塞文化中最原汁原味的一种。

鼓, 一种在古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 击鼓报警, 用以传递信息, 两军交战中, 鼓更是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战后, 战士们的娱乐也离不开鼓, 可以作为伴奏来愉悦战士们的心情。后来在欢庆战争胜利的时候, 有人便把小鼓系在腰间, 用跳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悦, 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安塞这个地方与鼓这种器具组合的时候, 安塞的先人们跳出了陕北最美的舞蹈 “安塞腰鼓”, 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点的安塞人民更是将安塞腰鼓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彼此不离。在交通、教育、文化、医疗都不发达的那个年代, 安塞人民更多的受到封建迷信和巫术的影响, 每逢遇到难治疾病或者自然灾害都会觉得是妖魔作怪, 于是又能想到它们可能害怕红色与巨大的响动, 所以全身通红的腰鼓便成了现在腰鼓的模样, 边打边喊得形式也从那时流传到现在的安塞腰鼓的各种表演上。当安塞腰鼓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 安塞人民开始在祭祀与过年过节中带进了这一隆重的表演。每当在祈求上苍福临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时候, 安塞腰鼓便在震耳的锣鼓与唢呐声中登场了。从除夕到元宵安塞人民为了表达自己对于他人的祝福, 便会有安塞腰鼓的拜年表演形式, 至今仍然保留这一习俗, 陕北人自己管这种形式叫 “沿门子”。安塞腰鼓好像逐渐成为了安塞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 “小菜”一样, 有和没有已经影响到安塞人民的日常生活了。到现在, 安塞腰鼓虽然渐渐地走出安塞, 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但它永远非常“接地气”的出现在安塞老百姓的生活中。

安塞腰鼓的演化过程将扭、跳、跺、踢、跃、跨、打都融入其中, 又以猛、狂、蛮、狠的动作特点为主要特色。再加上表演者夸张地表情, 震耳的吼声和摇摆着的白头巾使安塞腰鼓诠释了不一样的文化体现。安塞腰鼓的装扮也别具特色, “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这种最为传统的安塞腰鼓装扮无不呈现着陕北人的地域特点与生活习性。植树造林前的安塞可谓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 植被稀少, 黄土沟壑, 放羊人在寒冬头裹白头巾, 身穿黑棉袄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显得格外清晰。安塞腰鼓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自然也就没有抛弃陕北人的顽强生命力跟纯朴的性格, 每次的腰鼓表演中都将安塞人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 安塞腰鼓的发展

从战争、祭祀、拜年的表演形式到课堂教学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安塞腰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出现在安塞人的心目中。它又以一种舞蹈的表现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下, 安塞腰鼓经过数年的发展重要成为了安塞中小学必修课之一, 安塞人自己对于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成就了安塞腰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代表之一。

1942 年5 月23 日,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可关于“安塞腰鼓”进一步改革的讲话, “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也正是在这一次的改革中成为了安塞腰鼓目前的服装形式, 安塞腰鼓也首次出现 “好腰鼓”的称号。早在舞蹈艺术十分盛行的唐代, 朝廷就颁布过禁止民间乐舞的命令。唐开元二年, 颁布禁令:“散乐巡村, 特宣禁断”。清代康熙十年以后, 曾经多次颁布禁止秧歌的法令, 康熙五十七年, 颁布禁止 《秧歌》、 《龙灯》的法令, “时逢岁旦, 节庆元宵, 唱秧歌舞把戏……跳傀儡贺龙灯…需查究, 以靖地方”。同时禁止妇女参加民间舞蹈活动, 当然戏中女角也都由男子扮演。延安的这次文艺改革彻底改变了安塞腰鼓的地位, 不仅使妇女可以参加安塞腰鼓的表演, 而且将安塞腰鼓作为全民健身的可选内容, 这可以说是安塞腰鼓走向全国的开始。

1951 年, 安塞腰鼓第一次走进北京天安门表演,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一致好评。之后更是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节上代表中国获得金质奖章。1984 年, 安塞腰鼓首次组成少儿腰鼓方队参加全国少儿歌舞电视调演赛, 体现了安塞腰鼓活泼俏皮的另一面,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同年, 安塞腰鼓第一次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 由陈凯歌编写的 《黄土地》在全国上映, 以农民为主体的安塞腰鼓队参加了该剧的拍摄, 用荧幕呈现出安塞腰鼓的黄土气息。1986 年2 月, 800 余人的安塞腰鼓队参加了中日合拍的电视系列片 《黄河》, 同年在参加 《全国民间音乐歌舞电视大奖赛》上获金奖。1987 年, 安塞腰鼓第一次参加 “春节联欢晚会”。1988年, 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农运会的开幕式和中国旅游节, 并进行了大型场地的表演。

1990 年9 月, 安塞腰鼓以舞蹈的表演形式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 第一次将安塞腰鼓呈现给亚洲人民, 之后又在在香港回归等重要的节日参与表演庆贺。2009 年10 月1 日, 安塞腰鼓受邀参加建国六十周年庆典中农民方队的表演。当安塞腰鼓方阵伴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音乐舞到天安门, 1020 名腰鼓手成为了所有人目光的焦点, 1 分20 秒的表演时间, 安塞腰鼓让世界记住了她。连安塞人自己都说到终于将安塞腰鼓打出了黄土地, 打到了北京天安门。庆典结束后, 组织方赠送安塞县委、县政府 “安塞千人腰鼓舞出爱国豪情”的锦旗, 此刻的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安塞人民的骄傲, 也从这一刻安塞腰鼓成为了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陕北文化的典代。

3 安塞腰鼓的传承与保护

1996 年, 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 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安塞人民的努力和国家的重视, 开创了安塞腰鼓的新纪元。

安塞腰鼓经过数百年的流传, 曾一度出现过断带代, 所以至今关于安塞腰鼓里最为古老的难度打法已经失传, 如 “三脚不落地”和 “鲤鱼跃龙门二次回旋”。值得欣慰的是关于安塞腰鼓的阵法却都流传下来了, 如 “秦王乱点兵”、 “马弓围城”、 “黄河十八镇”、“三角阵”这些古老的阵法都得到了及时的传承, 使现在安塞腰鼓的表演更加的宏伟与壮观。

2000 年之后, 安塞腰鼓开始逐渐走进校园, 逐渐成为安塞中小学必修课之一。安塞腰鼓开始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去学习, 所以安塞腰鼓出现了不同的年龄段方队, 如 “老年腰鼓队”、 “青年腰鼓队”、 “女子腰鼓队”和 “少儿腰鼓队”它们丰富了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老年腰鼓队”朝气犹在, 动作娴熟, 打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青年腰鼓队”苍劲有力, 动作规范标准, 打出北方人的豪爽;“女子腰鼓队”整齐优美, 红妆两小辫, 打出了安塞人的心灵美;“少儿腰鼓队” 活泼俏皮, 富有活力, 打出了安塞人的 “精、气、神”。安塞腰鼓的普及不仅仅是农村到城市的传播, 最重要的是从黄土地到大江南北的传承。截止2004 年, 安塞县有安塞腰鼓协会4个, 正式注册培训的腰鼓手有4 万余人, 骨干6000 余人, 各乡镇都有成立腰鼓协会。安塞腰鼓也逐渐开始由单纯的表演到职业化的演变, 越来越多的优秀的腰鼓手开始以腰鼓表演为职业, 奔赴世界各地表演。日本、德国、加拿大都有安塞腰鼓的足迹。2011 年, 在“华侨华人2011 年春节大巡游”中安塞腰鼓将最传统的拜年形式拜到了罗马广场, 拜到了亚平宁半岛, 受到意大利官员及民众的一致好评。

安塞腰鼓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及全国, 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它塑起了安塞人民的一种文化信仰, 一种安塞人民的形象, 展现的是陕北人的精神风貌。安塞腰鼓独特的表演方式将陕北人热情纯朴的形象表演的活灵活现,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民族形象。作为群体性表演的安塞腰鼓, 无不体现的是团结的新时代下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陕北人民是勤劳朴实的, 这种国民形象的优良典代是中华民族文化所需要的, 极大地增加了国民的民族形象认同感和自信心。融入原生态黄土气息的安塞腰鼓正是塑造和谐自然地民族精神风貌的特点, 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 最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顺应了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潮流, 带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它积极向上、热情磅礴的民族形象是国家在塑造国家形象中最需要正能量的一面。 “中华第一鼓”这种民族的优秀传承已然成为国家的骄傲, 我们的国家与社会也需要这种更 “接地气”更能体现我们民族形象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来诠释, 安塞腰鼓正是以这样一种表演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 走进我们的文化。

4 结语

安塞腰鼓具有极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是安塞县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 中华文化的认同归属感显得尤为重要, 真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更应该顺应中华文化的发展潮流, 满足当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 这就需要安塞地方和国家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足够的重视与保护, 正真的将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 才能够算作是 “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安塞县地方志编写委员会.安塞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2]张新德.安塞腰鼓[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4.

[3]王东.安塞腰鼓“响彻”亚平宁半岛[N].延安日报, 2011.2.

[4]杨永林.安塞腰鼓:穿越千年的战鼓[N].光明日报, 2014.1.

我读《安塞腰鼓》 第4篇

文章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气势恢宏,语调明朗。节奏明快的语句,衬托出安塞腰鼓壮阔、火热、豪放的特点。

惟妙惟肖的描写使那群茂腾腾地后生们从书中“蹦”了出来,在我眼前发狠地捶、忘情地捶、没命地捶那安塞腰鼓。鼓声伴着掌声,那是一种洋溢着英雄豪气的声音。隆,隆,隆隆……

奏吧,让百鸟停止歌唱,大家一起来倾听那如雷的鼓声吧。那奇伟磅礴的能量也只能由安塞腰鼓释放。急促地鼓点迸发出元气淋漓,奏出了震天动地的生命强音。安塞腰鼓神了!它把活跃着的生命转化成了一个又一个华彩乐章,在鼓上如火花四溅般奏出,令人叹为观止。我听见了,那远在黄土高原的腰鼓声,我听见了,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不得不赞扬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迈与生机勃勃,他们吃穿虽普通,却有着锦衣玉食者没有的强盛生命。好一个安塞腰鼓呵,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仿佛与后生们一起舞着,舞着,大起大落地搏击全身,跳出每一个充满力量的壮美舞姿。吼,跳,喊,跃,把抱负、痛苦、欢乐、追求,通过安塞腰鼓而表达。啊,安塞腰鼓,你给农民们注入了无限生机,把他们朴素衣着下掩饰不住的亢奋捶出来了,舞出来了。啊,安塞腰鼓,你令人激情澎湃,给黄土高原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噢,安塞腰鼓,好一个抒出了农民心愿、指引他们走向幸福的安塞腰鼓!

文章中的语言如诗如画,利用安塞腰鼓的特点,写出极富音乐美的篇幅。课文中排比、比喻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好。形式多样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文章经过排比、比喻的加工,使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课文中不仅排比、比喻有大功劳,文中的叠字叠词也增添了文章的气势和意味。如“茂腾腾”、“咝溜溜”、“隆隆,隆隆,隆隆”,使课文音韵和谐,旋律优美。

文章中除了排比、比喻、叠字、叠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写作手法――反复。反复要是用不好,会让人觉得啰嗦。但反复要是用好了,能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课文中四次写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作者刘成章每一处都用心地描写了。如果我们也能在文中灵活运用排比、比喻、反复,那一定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安塞腰鼓课文内容教案 第5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安塞人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和他们身上那种活跃和强盛的生命力。

4、感受文本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再次感受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场面

1、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这段视频展示了什么?(安塞腰鼓,)怎样的安塞腰鼓?(豪放、火烈)

2、是啊,好一个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让我们翻开课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那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感情朗读第6节,引读第7、8小节)

二、感受鼓声的气壮山河

1、现在让我们把摄像机的镜头再次对准安塞腰鼓的表演。

出示句子: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默读)这部分内容写了什么?(鼓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你觉得这鼓声怎么样?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学生读句子、说理解)

4、小结:这是一种能让高山挺拔,让大河咆哮的声音,这声音气壮山河。(板书:气壮山河)

这是一种能让观众心情激荡、热血沸腾的声音。

5、让我们的心也随着这激越的鼓点响起来吧!(感情朗读第9、10小节)

6、引读:难怪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感受后生的生命强盛和黄土高原的广袤坚实

1、同学们,让我们再睁大眼睛仔细看看这些捶鼓的后生吧,这些黄土高原的后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放声自读第12、13小节,尝试用文中的词语来

概括这些后生的特点(元气淋漓、奇伟磅礴、生命强盛、活跃)

2、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他们身上有着强盛的生命力?(板书:人生命强盛)

①学生读文找出句子:出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②这“有力的搏击”如同斗虎一样,有着强健的风姿,这“急速地搏击”如同骤雨一样,这“大起大落的搏击”同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一种强盛的生命力正从这搏击中喷薄而出。

③你们还想让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再获得一次享受吗?(观看视频片段)④这种搏击犹如奔腾的骏马在原野上驰骋,又如汹涌的巨浪撞击着海岸!这种搏击力度强劲,令人有震撼之感,这种搏击燃烧着激情,令人有烧灼之感,这种搏击气势磅礴,令人有威逼之感。

2、把这种活跃和强盛的生命力读出来。指名读→评价→指名读→齐读

(评价:你已经把那种活跃、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来了,但力量还不够,你可以通过调整语速来增强这种力度。再试试?)

3、朗读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后生们那粗犷、豪放的性格和活跃、强盛的生命力,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呢?(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朗读起来能增强气势,更好的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再读这两个句子,读出节奏、气势。)

(在我们的阅读中或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句子:

出示:1、“诺曼底”号就要沉了,船上的那女老少都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乱得不可开交。

2、)学生填空,然后朗读,感受)

4、让我们再次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朗读句子)

5、引读“它使你————它使你————”

8、你从这“农民衣着”“红豆角,老南瓜”看出了什么?(土地的贫瘠,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贫穷)

出示资料:安塞县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由于降水量少,干旱成了黄土高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播放图片)

9、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正是这贫瘠的土地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这是一个广袤、坚实的土地,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因此,作者要由衷地赞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地广袤坚实)

10、捧起书,让我们再次感受安塞小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盛的生命活力和黄土高原那坚强博大的胸怀。

四、感受舞姿的变幻,希望的天地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出示图片和文字:(教师范读)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2、自由大声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你认为这部分内容写了什么?(舞姿怎样的舞姿?)

他们把这广袤的高原当做舞台,尽情的搏击,此时,鼓、人、地已经完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充满力量的艺术,一种充满了变幻的艺术,一种充满了希望的艺术。这就是安塞腰鼓!因此,作者

2安塞腰鼓教案3会高声赞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观看这种表演,朗读这些文字,都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啊。同学们,这种机会我们怎能错过呢?捧起书来!感情朗读第15节。

4、这种充满了奇伟磅礴的能量的搏击,这种不断变幻的舞姿会给你怎样的遐想?()

(是啊,虽然现在的大西北依然经济落后,但是我们从这气壮山河的安塞腰鼓声中,从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后生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看到了奋斗的精神,相信那片响彻着隆隆鼓声的黄土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大放异彩。(补充资料:图片:西部大开发十年,黄土高原的发展日新月异。来,安塞县紧紧抓住

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建设美好安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黄土高原,这是一个多姿的舞台,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天地。(板书:多姿的舞台希望的天地)(播放安塞腰鼓音乐)

5、补充资料:,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143团的安塞腰鼓图片资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参加在成都举行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我们相信,安塞腰鼓总有一天会被真正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的名录,安塞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五、作业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 第6篇

安塞腰鼓原文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课文鉴定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都可以感受到蕴涵其中的艺术美。

一、虚与实相结合的抒情美

《安塞腰鼓》是一个虚实相生的范例。它以实的描写给人以最强悍、直观的视听冲击,又把读者带入一种虚的境界:写现场感受,写安塞腰鼓的强大震撼力“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鼓声,“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鼓声引发出主观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以“思索”的空灵形态附于“鼓声”之上;写舞姿,“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由实而生虚,实的形体幻化成虚的思绪,虚的思绪又具有了丝丝缕缕纷飞的若有若无的状貌和无形的沉重感。虚与实的这种相因相生使安塞腰鼓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光晕,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还有用其他实体事物来侧面映衬和表现安塞腰鼓的,如:“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甚至化虚为实,如:“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这是一种“诗化”的表现手法。读者能够在这篇散文中读到许多具有诗性的佳句,感受到虚实结合的抒情美。

二、隐与显相结合的含蓄美

《安塞腰鼓》透过传统乐舞表演的独特魅力,歌颂人的生命力量,写得粗犷、雄浑、酣畅淋漓、直抒胸臆、不事含蓄,这是它显的一面。然而作者又将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联的内容隐含起来。“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束缚”“羁绊”和“闭塞”指什么?“挣扎”“冲破”和“撞开”的是什么?作者没有确指。“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思索”的是什么,“阵痛”因何而生?作者也没有确指。然而作者是站在20世纪80年代回溯黄土高原的千百年时光,审视着传统的乐舞,他笔下所要“冲突”“撞开”的东西自然也包含此时此地的贫穷和落后。用心的读者也会毫不牵强附会地联想到这些社会背景。作者将这些内容用暗示的笔法写出,自有其意味深沉、寄寓丰厚的效果,比用显笔更能发人深思。

三、大与小相结合的视角美

《安塞腰鼓》的视角是独特的,知觉的选择性与艺术的创造力被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视角的选择中,或选其大,或取其小。观其大则浑然一体,观其小则细致入微。

一方面,为适应腰鼓表演的恢宏气势,作者采用全景式乃至俯瞰式的视角,使阔大的场面、深远的背景尽收眼底,我们看不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人的个体以及景物的个体,人的穿红着绿、山石树木的参差斑驳,种种繁杂、零乱而无用的细枝末节都被过滤,被省略,于是,“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大片的山崖成了一个巨大的鼓面,所有的心灵成了一个巨大的鼓面。这是何等的壮阔啊!但也只有这样的壮阔才能适应安塞腰鼓的气势。

另一方面,作者又把最耀眼的细节提取出来,我们仍是看不见人物的个体,却看见了这些个体的局部:锤把上的流苏——旋风一样,舞姿中的脚步——乱蛙一样,明眸里的瞳仁——火花一样……这些最精粹的局部内容给浑然壮阔的大场面点染上闪闪的亮点,是整个画面上最灵动、鲜活之处。有了它,那些粗线条的场面勾勒才更具活力而不显单调。同时,百十条流苏的飞扬,百十双脚的蹦跳,那么多的“火花”的闪射,合起来又是一种独特的大,独特的整体。

四、繁与简相结合的和谐美

《安塞腰鼓》的表述总体而言是很简练的,一切烦琐的交代都被省略掉,只见粗犷的线条轮廓,只见粗线条轮廓中的数个亮点。但在这样的总体风格下,在短短的篇幅中,又令人惊奇地存在着许多繁笔。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以及上面提到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在这些地方,充满了对同一个内容的多重表现。“发狠”“忘情”“没命”;“束缚”“羁绊”“闭塞”;“震撼”“烧灼”“威逼”,一组组近义词的铺排连用,虽然没有产生出新的语义内容,但多层次的复沓表述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冲击波,具有明显的强化效果。古人谈文笔的详略,形容详处是“密不透风”、略处是“疏可走马”,《安塞腰鼓》已深得此语的精髓。

五、动与静相结合的映衬美

《安塞腰鼓》中,为了增加行文的跌宕感,调动一切手段映衬安塞腰鼓的表演,作者刻意安排了两次动与静的转换,分处散文的开头与结尾。

《安塞腰鼓》课文 第7篇

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 第8篇

一、 独树一帜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明快,不仅富有韵律美和诗意美,还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

鼓响前,“茂腾腾”“咝溜溜”的叠词已先给文章铺垫了几分气势和韵味,而腰鼓一旦响起来,便能“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原始而又桀骜不驯的鼓声,顷刻间便爆发出它不可一世的生命力!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动态的描写,把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响声,互激互容,合二为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快速跳跃的节奏,这炽热灼人的氛围 ,这排山倒海的气势,在此全部化为酣畅淋漓的快感——阅读的快感。

二、 丰富多彩的修辞

1. 贯穿始末的对比。

《安塞腰鼓》全文20个自然段,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分为三部分,呈现出“静——动——静”的表演过程。

表演前,四周一片肃静,只见“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这是以静写动。鼓手们贴身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而展现在鼓手们身后的是“一片高粱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立着,他们似乎在积攒着力量,期待着爆发,等待着展示。

“看!”顷刻间,那铿锵的生命力爆发了!那样来势迅猛,势不可当!他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那声音“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而且“愈捶愈烈”,后来,人、声,都“成了茫茫一片”。世上还有什么声音比这更惊天动地,更气壮山河,更奇伟磅礴?

然而,“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静得“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静得甚至听得见“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就是激情释放后的寂静;这,就是表演前后的强烈对比!它的直接效果是:主题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烈、热闹、气势冲天。

文中除了整体布局的鲜明对比外,还不乏一些词句的对比:“冰冷——燥热”“困倦——亢奋”“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些对立词语的组合,将安塞腰鼓雄浑、奔放、狂野的特点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

2. 形式多样的排比。排比的优势是能制造韵律,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加强文章的气势和力量。文本作者不仅充分利用排比这一手法,更将其发挥得酣畅淋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是句内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这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如此精妙的比喻和排比,足以把安塞腰鼓壮阔、雄浑、激越、狂放的场面演绎得气势磅礴,摄人心魄,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3. 一咏三叹的反复。

文中,安塞腰鼓并非单纯地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个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磁场。在这里,鼓与人,人与鼓合二为一,作者自然要倾注全部的热力和笔力去咏之,去叹之。为此,作者通过富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文中情感的传递,作者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每段都有提升,层层递进,直接将情感步步推向高峰!如此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的反复咏唱,不仅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心灵带来强烈震撼,同时也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韵律美。

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潜心研读,细嚼品味,不需要借助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一样能感悟文中那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刚劲激昂的表演场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课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第9篇

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贯穿全文的句子,帮学生梳理一下课文的脉络,然后围绕“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几个方面展开教学。作为一抒情散文,文中有许多词语都较难理解,如果割裂开来,脱离课文语境进行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我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抓住重点进行理解,如“隆隆、隆隆、隆隆”一句,三个“隆隆”连续出现,学生易读成降调,那么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的气势就很难表现出来,我指导学生用升调来读,而一声比一声延长,很好的表现了当时火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也很快被激发出来。

另外,课文中有许多的排比、比喻,词语活用较多,内涵深刻,较难理解,运用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方法,效果也不错。

上一篇:预备党员转正表态简短发言(通用30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