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论文范文6篇(全文)

2025-05-07

大气污染论文范文第1篇

天气预报人人都关注,因为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天气预报里面,除了刮风下雨、阴晴冷暖以外,还加入了大量的气象指数,如晨练指数、穿衣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等。这一长串的气象指数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什么用途呢?我们下面就来跟大家分享这些气象指数的意义。

人与气象关系密切,随着气象观测研究的发展,气象部门为满足人们对气象预报的不同需求,把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综合给出各种量化的预测指标,这就是气象指数。

气象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体化(表现为数字和等级),能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提高生活的科学含量,让人们明明白白地生活。

空气质量怎么样?——“空气污染指数”解读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估空气质量状况的一组数字,它能预报今天或明天的空气是清洁的还是受到污染的,以及应当注意的健康问题。

空气污染指数,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主要是分析什么样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使大气污染程度减轻,而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使大气中的污染物聚集,加剧污染程度。

例如在冬季,在稳定的高气压控制下,一般天气晴好,风力不大。早晚在近地面易形成逆温,这时空气中的污染物就滞留在近地面层,容易形成污染。而在低气压控制下或冷高压前部,往往风力较大,污染物易于扩散,故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指数等级分类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多分为五个等级:

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优,相当于国家空气质量1级标准,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且小于等于100,表明空气质量良好,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2级标准。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100且小于等于200,表明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空气中会有一些尾气、粉尘、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属于轻度污染,相当于国家空气质量3级标准。在轻度污染的环境中,我们会出现一些刺激性的反应,比如咳嗽、打喷嚏、口鼻干燥等,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最好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且小于等于300,称之为中度污染,说明空气质量较差。相当于国家空气质量4级标准。在中度污染的环境中,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中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甚至500时,就达到了重度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威胁很大。我们的运动耐受力会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感冒、肺炎、心脑血管病等疾病,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上年纪的人更该留在室内。

应当说明的是,不同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或者说同一浓度的不同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有大小之分。污染浓度和污染指数的换算公式照顾到了这种差异,也就是说,只要污染指数相同,无论是何种污染物,它们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大致是一样的。

你的感觉还好吗?——“人体舒适度指数”解读

为了人们在生活或外出活动时能提前有所准备,做到心中有数、防患未然,气象部门根据天气的变化,利用天气预报来预测空气舒适度,这就是人体舒适度指数。

人类机体对外界气象环境的主观感觉有别于大气探测仪器获取的各种气象要素结果。人体舒适度指数是为了从气象角度来评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的舒适感,根据人类机体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而制定的生物气象指标。人体的热平衡机能、体温调节、内分泌系统、消化器官等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例如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光照、风等。

实验表明气温适中时,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湿度主要影响人体的热代谢和水盐代谢。当气温较高或较低时,其波动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就变的非常重要。例如,气温在15.5℃时,即使相对湿度波动达50%,对人体的影响也仅为气温变化1℃的作用。而当温度在21~27℃时,若相对湿度改变为50%时,人体的散热量就有明显差异,相对湿在30%时。人体的散热量比相对湿度在80%时为多。而当相对湿度超过80%时,由于高温高湿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机体的热平衡受到破坏,因而人体会感到闷热不适。

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级分类

由于不同地区天气气候差异较大。因此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划分也有所不同。以上海地区为例。人体舒适度指数划分为十一级,分别表示人体对外界自然环境可以发生的各种生理感受。

人体舒适度指数小于0为1级,人体感觉极冷,不舒适。

0-25为2级,人体感觉寒冷,不舒适。

26-38为3级,人体感觉较冷,大部分人不舒适。

39~50为4级,人体感觉清凉,少部分人不舒适。

51~58为5级,人体感觉偏凉。大部分人舒适。

59~70为6级,人体感觉舒适。

71~75为7级,人体感觉偏暖,大部分人舒适。

76~79为8级,人体感觉闷热,少部分人不舒适。

80~84为9级,人体感觉炎热,大部分人不舒适。

85~88为10级,人体感觉极热,不舒适。

人体舒适度指数大于等于89为11级,人体感觉酷热,很不舒适。

一般而言,指教越低人体感觉冷而不舒适,指数越高人体感觉热而不舒适。

早晨锻炼何处去?——“展练指数”解读

晨练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而要达到理想的晨练效果,必须注意气象条件。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选择晨练时机,气象学家们制定了晨练环境要素标准——晨练指数。

晨练指数是根据一些气象预报值,如温度、湿度、风速、能见度和降水概率的预报作为因子,通过线性计算(有相关专业公式)得出的指数值,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晨练效果。

例如,在气温低于-2℃下晨练,可能会使肌肉发生经常性痉挛,而气温在28℃以上时晨练,则会增加体内能量消耗,有时易引起肌肉抽筋。下雨天空气湿度大,不利于汗液的蒸发;空气特别干燥时晨练者排汗会增多,也不适宜晨练。若是阴天,应避免在树林中晨练,林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雨雪天路滑,易摔倒,老年人最好不要到户外晨练。大雾或大风天气,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相当多,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浓雾天不宜晨练,因为雾中的小水滴中溶解了大气中的酸、碱、盐、胺、

苯以及尘埃、病源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晨练过程中机体需氧量会增大,但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的侵害会造成供氧不足,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细菌也会趁虚而入,危害我们的健康。

晨练指数等级分类

根据温度、湿度、风、污染状况等气象条件,晨练指数通常分为5个级别:

晨练指数1级状态下,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非常适合晨练。

晨练指数为2级和3级时,一般有一种或两种气象条件不太好,但还是比较适合晨练。

4级时会有三四种气象条件不太好,不太适合晨练。

当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晨练指数达到5级的时候,就不适宜晨练了。

换句话说,当空气质量在1~3级时,都比较适合进行晨练;4级时不妨选择在室内进行元氧运动;而5级时应该停止晨练。

出门如何巧着装?——“穿衣指数”解读

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而大自然的温度却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适应冬冷夏热这种一年四季周期性变化,人们除了自身调节外,穿衣则是人体适应不良气象条件的最直接“防线”。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让人们在四季选择并穿上应时舒适的衣服。气象工作者根据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气温、风、湿度等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创造出一种更贴近人们生活的气象指标,叫做穿衣指数,它可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着装。

穿衣指数等级分类

穿衣指数一般分为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根据人体实验及生活体验,不同的指数应有不同的穿表戴帽及布料等。

1级穿表指数提示天气炎热,建议穿短衫、短裙、短裤、薄型T恤衫、敞领短袖棉衫等清凉夏季服装。

2级穿衣指数提示天气较热,建议穿短裙、短裤、短套装、T恤等夏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穿长袖衬衫和单裤。

3级穿衣指数提示较凉爽,建议穿长袖衬衫加单裤等春秋过渡装。年老体弱者宜穿针织长袖衬衫、马甲和长裤。

4级穿衣指数提示温度适中,建议穿薄型套装或牛仔衫裤等春秋过渡装。年老体弱者宜穿套装、夹克衫等。

5级穿表指数提示气温较温暖,建议穿夹衣加薄羊毛衫等春秋服装。体弱者宜穿夹衣加羊毛衫。但昼夜温差较大,注意增减衣服。

6级穿衣指数提示气温较低,建议穿厚外套加毛衣等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穿大衣、呢外套加羊毛衫。

7级穿衣指数提示温度很低,建议穿棉衣、皮夹克加羊毛衫等冬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穿厚棉衣或冬大衣。

8级穿衣指数提示温度极低,建议穿厚羽绒服、毛皮大衣加厚毛衣等隆冬服装。

一般来说,1~2级穿衣指数为夏季着装,指短款衣类,服装厚度在4毫米以下:3-5级穿衣指数为春秋过度季节着装。包括从单衣、夹衣、风衣到毛衣类,服装厚度约在4~15毫米;6~8级穿衣指数为冬季着装,主要指棉服、羽绒服、皮服等。其服装厚度在15毫米以上。

无形杀手在哪里?——“紫外线指数”解读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40微米辐射的总称。阳光中有大量的紫外线。紫外线对人类的生活和生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紫外线按其波长可分为三个部分:

A紫外线波长位于0.32~0.40微米之间,A紫外线对我们的影响表现在对合成维生素D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A紫外线照射会引起光致凝结,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太少或缺乏A紫外线照射又容易患红斑病和白内障。

B紫外线波长位于0.28-0.32微米之间,B紫外线对我们的影响表现在使皮肤变红和短期内降低维生素D的生成,长期接受可能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及抑制免疫系统功能;C紫外线波长位于0.01-0.28微米之间。

C紫外线几乎都被臭氧层所吸收,对我们影响不大。

紫外线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紫外线和B紫外线的综合作用。近年来,由于平流层臭氧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地面接受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为此,世界各国的环境科学家都提醒人们应该十分注意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紫外线指数是指在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一般是在正午前后四个小时中),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气象部门通过分析气象条件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程度,研究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下紫外线辐射比较强、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使紫外线辐射减弱,据此发布紫外线指数预报,以指导公众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在1992年,加拿大环境部的三位科学家发明了紫外线指数,而这也使得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隔日日常紫外线强度的国家。许多国家使用这套制度但采用了自己的紫外线指数,其中美国在1994年开始使用。时至今日,每个国家计算与记录紫外线指数的方法都不相同。

现在,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预防非电离辐射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制定的紫外线指数是国际公认的衡量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标准尺度。紫外线指数从l级至11级,其中1级强度最低,11级以上为危险级。国际紫外线指数不但具体定义了统一的计算方法而且规范了媒体中使用的颜色和图表。

紫外线指数等级分类

中央气象台提供紫外线指数预报服务,分级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略微不同,使用了特别的级别描述、定义和防护措施建议。紫外线指数用0-15的数字来表示。通常规定,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O,在热带、高原地区,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紫外线指数越大,也表示在愈短的时间里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愈强。

紫外线指数为0-2时,表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量最小,为1级,这个量对人体基本上没有影响,无需特别防护。若长期在户外,建议涂擦防晒系数在8~12之间的防晒护肤品。

紫外线指数为3-4时,表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量是比较低的,为2级,这个量对人体的可能影响也是比较小的。建议出门前涂擦防晒系数在12~15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紫外线指数为5~6时,表示紫外线的量为中等强度。为3级,这个量对人体皮肤也有中等强度的伤害影响,外出时建议涂擦防晒系数高于15、PA+的防晒护肤品。戴太阳帽、太阳镜。

紫外线指数为7~9时,表示有较强的紫外线照射强度。为4级,这个量对人体的可能影响就比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走有阴凉的地方,在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里最好不要在沙滩上晒太阳。建议涂擦防晒系数20左右、PA++的防晒护肤品。

当紫外线指数大于10时,表示紫外线照射量非常强,为5级,这个量对人体有最大的影响,要尽量避免暴露于日光下。外出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建

议涂擦防晒系数20以上、PA++的防晒护肤品。

紫外线指数级别是无上限的,数值越大代表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中的风险越大。指数为0在理论上存在。但事实上不大可能存在。在南半球指数大于11是很常见的,那里的臭氧层已衰竭。曾经在夏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录得超过20的数值。在华南地区,夏季晴朗天气时,紫外线指数通常超过10,而在多云及雨天则指数会降低。

由于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是长期蓄积起来的,因此人们必须从小就开始注意预防紫外线的伤害。儿童特别容易晒伤,因此家长不要让他们长时间逗留在阳光下。平时只要人们注意收听、收看紫外线指数预报,就能够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预防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当然,紫外线也并不是一个十分恐惧的东西,也不要片面地被紫外线指数预报所左右。

数字也能防感冒?——“感冒指数”解读

感冒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冒的发生除和病毒感染有关外,天气条件是一个重要因素。

导致感冒发病高峰的天气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冷空气的入侵,特别是秋冬交接后的第一次降温,如最低气温自零上降至零下,1-2天内就会有大批人感冒。这是因为当冷空气入侵后,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大幅度下降,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甚至可以相差10℃以上。这种突然降温,使人们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再加上人们没有思想准备,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受凉。

第二类是冷空气通过后出现冷高压天气,特别是气压大于1030百帕的晴好天气,人们也容易发生感冒。当冷高压控制时,阳光充足,日照强,以致中午热,早晚冷,同日温差大,早晚容易受凉。人们在不能适应天气变化,或在淋雨受凉、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及长期处于封闭环境,都会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给感冒等感染性疾病以可乘之机。

气象台根据天气变化推出了与市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感冒指数预报,它和天气预报一样,每天通过媒体向广大市民预告第二天天气对感冒发生强度的影响。有了它,市民们,特别是儿童、老人等易发人群可以在关注天气预报的同时,用感冒指数来确定衣服的增减和活动时间。

感冒指数等级分类

感冒指数的高低和天气的变化是对应的,有强冷空气入侵,气温骤然大幅度下降或气温迅速蹿升都有可能引起感冒,所以此段时间是高发期。相对的,气温没有忽高忽低,天气处于稳定状态中,为低发期。为此,气象台一般把感冒指数分为3级:

1级是感冒低发期,感冒较少发生,应注意增强耐寒锻炼,适应早中晚气温差别变化。室外活动要增添衣服,因为湿寒空气容易受凉。降温幅度不大,适当注意保暖,预防风寒。室内外温差较小,适宜开窗通风,让居室空气更新鲜。

2级是感冒易发期,适宜早晚外出散步,中午晒太阳。室外活动时间不宜过长,病患者不易外出。人们感觉寒冷,根据寒冷情况及时增加衣服。适宜室内外空气流通,但要视身体状况掌握通风时间。

3级是感冒高发期,健康人要提高预防感冒意识,病患者注意治疗与锻炼相结合。阴冷的天气会加重病情,病患者要减少外出活动,可适当晒晒太阳。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合,增加居室的通风次数。

有的气象台把感冒指数分为5级:当天气晴好,湿度较小时,感冒指数一般为1级,较为安全,感冒较少发生。而当早晚温差较大,或有冷风冷雨时,感冒指数一般为2~3级,2级是有感冒的可能,3级是较易感冒。感冒指数到4级为容易感冒期,s级为极容易感冒期。

总之,感冒指数越高。就意味着这一时期患感冒的几率越高。

对普通人来说的。在感冒指数高的时期出行,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注意饮食卫生。要在身边准备一些简单的抗感冒药物,比如板兰根、感冒颗粒、银翘片等等,以便在出现感冒症状时及时服药防治。

目前,和健康有关的气象指数不单是感冒指数,还有心脑血管病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过敏指数、支气管哮喘指数、皮炎指数,高血压指数、钓鱼指数、晒太阳指数……等等。气象健康指数是经过几十年气象和痰病的关系研究总结出来的,它可以指导我们预防、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非常有帮助!

气象健康指数的数值一般分成5级,用3代表发病率的平均值,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划定上限和下限,通常1代表这种疾病很少发生,2代表较少发生,都不用太过紧张。3代表这种病有增多的趋势,需要开始对它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4代表患者较多,等到指数上升到5时就说明已经有很多的病人,最好严加防范。

大气污染论文范文第2篇

一是2002年11月1日2时30分,伊宁市东方夜空中,“一颗看起来有米粒般大小的物体不停地发出黄、蓝、紫等奇异的光芒。4时10分,该物体突然变大。呈暗红色圆球状。约有当晚月亮的1/4大,表面似有细圈同心圆图案。它一边旋转,一边喷射出细小的颗粒。数秒后又缩小成米粒大。6时5分,UFO再次变大。数十秒后消失”。

二是2004年8月28日5时20分,太原市东方夜空中出现一个圆盘状UFO,“中间部位呈环形波纹状,中心有两个黑点,有时合二为一,黑点似乎在做环状运动。该发光物体呈梨的形状。做翻转、跳跃式运动,还相继发出白色和暗红色光”。

三是2005年9月25日18时30分,在中国北方夜空出现了一个奇特的螺旋状UFO,“中心有个较亮的头部,呈伸长状。看起来类似彗发,相当亮。靠近头部的地方有明显的纤维状喷流结构。头部拖着‘彗尾’逆时针旋转。这个螺旋状发光物整体向西缓缓移动,逐渐变小变暗,最后消失在西方低空”。

从照片和文字叙述上来看,上述UFO具有一些共性:①都呈圆形;②都有圈层;③都在自旋;④都会发光;⑤都来去匆匆。

关于圆盘状UFO,之前也有人见到过。20世纪初的文献中记载:“是夜,星光满天,却无月色。各人正在险滩,瞥见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大可亩许。圆光中有一紫一白两种色,此前彼退。此缩彼涨,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钟。白光便不见,仅有紫光,在圆光内渐缩渐小,初如笆,继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尽灭。”这个UFO与伊宁市、太原市的圆盘状UFO很相似。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先生对UFO颇有研究。他认为2002年11月1日2时30分,出现在伊宁市东方夜空中的UFO“是一个由智慧生物控制的飞行器,不可能是自然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织女星。但我一看到照片,就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分出圈层的微型大气旋涡。

关于螺旋状UFO,古籍也有记载。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就说,明朝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天空“尾星旋转如轮,焰照天。逾时乃灭”。

2005年中国北方出现的那个UFO是一个带有旋臂的微型大气旋涡,而旋转如轮的“尾星”也应该是一个微型大气旋涡。

说起大气旋涡,就使我想起了坟前烧纸引起的“鬼抢钱”的旋风;想起了盛夏中午,空旷的原野上的那些卷起尘土和杂草冲向空中的旋风;想起了可以将海水、尘土和杂物吸至高空,形成像大象鼻子一样的巨大水柱的破坏力极其强大的龙卷风;想起了肆虐中国北方的沙尘暴;想起了引起浪潮、海啸、狂风和暴雨,一次竞夺走30万人生命的台风。上述三个UFO实际上都是一种大气旋涡。只是这种大气旋涡受重力的影响比较小,与旋风、龙卷风和台风略有不同。

旋涡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旋涡是流体绕着中心向一个方向旋进而形成的一种近圆形构造。在旋涡平面上自外向里依次为:旋涡边缘、旋涡外围和旋涡中心。由于旋涡力的作用较小,这些区域只是彼此分离,形成一个个环形区域。旋涡边缘为运动速度较慢的一个环形区域,旋涡外围为运动速度较快的一个环形区域。如果旋涡速度很大,外围区域就会形成两个、四个或更多个旋臂。旋涡中心是旋涡里速度最大的物质最密集的区域,它的核心部位有一个洞,可以分为洞沿、洞壁和洞眼(伊宁市夜空中的UFO有非常明显的中心洞),洞壁上可以流出物质(伊宁市和中国北方出现的UFO都从中心向外喷射物质)。微型大气旋涡由于受重力的影响比较小,因此核心洞内的物质不是流向一个方向,而是流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伊宁市和太原市出现的UFO属于自转速度较小的大气旋涡;中国北方出现的UFO则属于自转速度较大的大气旋涡。

整个旋涡好似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鱼,不同的是,太极阴阳鱼是完整的两条鱼,而旋涡是两条鱼共用一个鱼头,鱼眼为中心洞,鱼头为中心区;一条鱼就是一个旋臂,鱼身为外围区;鱼尾向外甩开并分叉。台风是最典型的旋涡,两条巨大的旋臂上浪起云涌,中心区雨暴风狂,但中心区里的台风眼里却风平浪静。

旋涡是怎样运动的呢?

旋涡具有明显的公转、自转、进动和轴向运动。

旋涡的公转就是整体运动,这种运动是有一定方向的。一般情况下是沿着自转的方向前进,只是曲率半径较大而已。在众多情况下,人们只看到了UFO的整体运动,而未看到自转、进动和轴向运动,也就是说,未看到细微处。

旋涡是如何产生和消失的呢?

形成旋涡的必要条件是:①要有大量的可流动物质;②要有可以使可流动物质运动的外力。当外力作用于可流动物质时,可流动物质就会流动;但由于可流动物质所处的位置不同,受到的力的大小不同,流动速度就有所不同。速度大的可流动物质对速度小的可流动物质形成一种压力,于是,旋涡就形成了。

在高速运动的物质流周围也会形成横切运动方向的旋涡,地球上池水下泄、热气流上升引起的旋涡就属于这一种。人们看到的可能是旋涡的正面,也可能是侧面;可能向一个方向喷发,也可能向两个方向喷发。喷射张角越小,说明旋转速度越大;喷射张角越大.说明旋转速度越小。2004年,墨西哥一家电视台播放了一段长达15分钟的UFO录像,画面上。11个UFO结队飞行,速度极快,在半空中组成圆形,团团围住侦察机。这11个UFO就是飞机高速运动带出来的一个个大气旋涡。2002年6月30日22时10分,驻渝航空兵部队的一位飞行员执行任务时发现,同高度右边400米左右处有一个亮着黄色灯的UFO与他平行飞行。这个UFO也应该是飞机自己运动带出来的一个大气旋涡。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当一个旋涡的物质凝聚大于扩散时,这个旋涡就会逐步扩大;当一个旋涡的物质凝聚小于扩散时,这个旋涡就要萎缩、消失了。台风登陆后.很快就会衰亡。当力量衰竭或者运动到微粒较少的区域时,大气旋涡就会渐渐变小,直至消失。

旋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从有到无,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旋风、台风、龙卷风时而出现,时而消失,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大气旋涡之类的UFO也是如此。

那么,大气旋涡之类的UFO为什么会发光呢?

圆周运动定律告诉我们,距离圆心越近,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旋涡中心区与外围区速度的差异会使其中的物质相互摩擦而产生热量,当公转、自转和轴向运动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旋涡就会发出光芒。我们能够看到UFO明亮的圆盘和明显的圈层,那是因为旋涡里的物质做高速圆周运动所致;我们能够看到UFO中心明亮的喷发物,那是因为旋涡中心的物质高速轴向运动的结果;我们能够看到球形闪电,那是因为旋涡速度特别大,大气被电离的缘故。大气层中有许许多多的旋涡,但是,由于旋涡中的物质密度太低或旋转速度太小,物质发不出可见光来,人们看不到它们。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在晚上发现UFO。如果有一台红外望远镜,你会看到许多这种UFO。2004年5月10日,墨西哥一家电视台播放的UFO录像就是用远红外线摄像机拍摄的。

大气旋涡之类的UFO出现在什么地方。说明那里的大气中微粒多一些(或者说大气污染严重一些),外界的扰动多一些(如飞机的航线上)。难怪,UFO总爱光临繁华城市的上空,而很少去偏僻的农村。

总之,有一些UFO只是一种大气旋涡。当你看到它时,不必惊慌失措。

大气污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业化指标;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水平;污染排放强度指数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index;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ag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Pollution emission intensity

我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参与规模最大的工业发展过程,对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影响更为突出,因而我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与所有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问题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然而,与其他国家工业化问题不同,我国人口基数和城市规模都较大,形成了许多诸如“雾霾”这种“城市病”的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形势极为严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严峻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我们解决工业化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与问题。

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污染排放关系的研究,国内外从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污染物排放的研究多偏向于研究单一或多种污染物排放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且通常引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进行分析。例如,Selden等[1]采用跨国面板数据计算得出4种重要空气污染指标与人均GDP呈倒U型关系,并预计未来10年全球污染排放量将会持续快速增长;Hilton等[2]对48个国家20年间汽车尾气中的铅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呈倒U型关系;Annicchiarico等[3]采用1960~2003年的历史数据验证了意大利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之间存在EKC关系;Mao等[4]论证了黄河区域的农业灌溉带来的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发现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区域而言,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并非总是存在倒U型关系[5-6]。如沈满洪等[7]与吴玉萍等[8]分别利用浙江省和北京市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得出了不同的曲线特征,其中浙江省表现为N型曲线,而北京市则为显著的倒U型曲线;Galeottia等[9]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得出CO2排放量与人均GDP更倾向于N型关系;Gani等[10]以生态经济角度探索水污染排放的管理模型等。综上所述,研究大多以EKC曲线为模型进行趋势研究,并没有通过曲线对各省份进行可持续发展阶段划分,也缺少水污染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分析。

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对其判断同工业化的定义一样,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国际上众多知名学者对工业化阶段的量化测评研究通常是从工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方面进行测度,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夫曼的工业结构四阶段理论[11],西蒙·库茨涅茨的产业结构划分理论[12],科林·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根据就业结构将工业化分为初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13],钱纳里等的人均收入六阶段理论[14],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将工业分为农业结构阶段、工业初兴阶段、工业加速阶段、工业国阶段[15],以及国内比较典型的陈佳贵课题组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法[16],這些典型的工业化阶段量化划分方法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用。

1 研究方法

选取2001~2013年我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数据、我国环境指标数据和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以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曲线拟合法等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的关系。

1.1 陈佳贵课题组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法 陈佳贵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法是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提出的,相对而言是目前衡量我国工业化阶段的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取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镇化率、就业结构等5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地区工业化进程,各个指标的阶段划分标准见表1。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和各个工业化阶段的标准值,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根据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划分相应的工业化阶段(表2)。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镇化率、就业结构权重分别为0.36、0.22、0.22、0.12、0.08。

根据陈佳贵课题组的研究结果,2002~2010年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66,达到工业化阶段的临界值,说明2010年我国已结束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在2010年之后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1.2 原始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的实质是对数据指标直接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因数据指标的量纲差异而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外在影响。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标准化以后指标变量的范围为-1~1,其形式如下:

Y=X-μσ

式中,X、Y分别为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数据;μ、σ分别为2001~2013年全国相同指标的均值和方差。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3 主成分分析

1.3.1 主成分确定。利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Xi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相关矩阵的特征值以及主成分的载荷矩阵。前两个主成分Y1和Y2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很好地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可以用这两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5个指标。根据两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计算出各指标在两个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并得出评价指标与两个主成分之间的线性组合:

Y1=a1*X1+ a2*X2+ a3*X3+ a4*X4+ a5*X5

Y2=b1*X1+ b2*X2+ b3*X3+ b4*X4+ b5*X5

1.3.2 权重计算。根据公式,由各指标Xi在两个主成分中的系数ai和bi以及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d1、d2,得出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的系数ki,之后进行系数归一化得到各指标的权重wi。ki计算公式为:

ki=d1×ai+d2×bid1+d2

1.3.3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I计算公式为:

I=6i=1wiXi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出2001~2013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

1.4 污染物排放强度计算 设定全国工业大气和水污染排放指标的污染物排放强度[17]计算公式如下:

Iidui,t=Eidui,tLAVt

式中,Iidui,t 为t年工业i类污染物(i为SO2、NOx、烟粉尘、COD、固废)的排放强度;Eidui,t为 t年工业i类污染物排放量;IAVt为t年工业增加值。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连续性,选取2001~2013年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同时,为消除不同年份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工业增加值水平均换算为以2001年为基期的数值。

1.5 工业污染排放总量指数计算 为了方便分析工业化多种污染物排放综合情况,设定工业化污染排放总量指数EIidu,计算公式为:

EIidu=1/5EIDSO2+1/5EID烟粉尘+1/5EIDCOD+1/5EIDNH3-N+1/5EID固废

式中,EIDSO2、EID烟粉尘、EIDCOD、EIDNH3-N、EID固废分别表示工业SO2、NOx、烟粉尘、COD、NH3N排放量;1/5表示相应权重。

1.6 污染排放强度综合指数计算 根据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设定工业化污染物排放综合强度指数Iidu,计算公式为:

Iidu=IiduSO25+Iidu烟粉尘5+IiduCOD5+IiduNH3-N5+Iidu固废5

式中,IiduSO2、Iidu烟粉尘、IiduCOD、IiduNH3-N、Iidu固废分别表示工业SO2、NOx、烟粉尘、COD、NH3N排放强度指数;1/5表示相应权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变化趋势 为便于分析我国工业化水平发展趋势,在陈佳贵课题组提出的工业化指标评价标准基础上,将产业结构指标用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即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代替,就业结构指标以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即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表示。总体上,2001~2013年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多数指标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仅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在近几年出现小幅度的下降(表3)。

陈佳贵评价法采用阶段阈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能更好地评判工业化阶段,但是会影响各指标的整体趋势变化。因此,在综合前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工业化最终实现标准(即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标准)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以各指标数据除以工业化实现标准值并转化为百分数得出。人均GDP、三产产值比二产产值、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镇化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实现标准分别为60 000元/人、1、90%、60%、75%、90%。三产产值比二产产值、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均反映产业结构水平,两者经指标标准化之后取相同权重得到产业结构水平得分。2001~2013年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各项基础指标得分见表4。

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之后结合陈佳贵评价法中经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进行修正,即两者取平均,从而得出最终权重(表5)。

根据各项指标得分和权重,经线性加权之后,得出2001~2013年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根据2001~2013年工业化发展水平得分,可以大致得出分值在50~75范圍内为工业化中期阶段,75~100之间为工业化后期阶段。从工业化发展水平变化趋势来看(图1),2001~2005年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增长相对较慢,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3%;2005~2013年工业化发展水平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约为37%。

2.2 我国工业污染排放水平变化趋势 造成环境污染、降低环境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指最终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排放量,其量的大小能相对较好地反映环境污染水平。因此,选取工业COD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5类指标,来分析工业污染的综合排放水平,分别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由图2可知,就全国整体而言,2001~2013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综合水平总体上均呈降低趋势,其中排放强度降低趋势显著,而排放总量在“十五”期间先降低后上升,工业污染排放状况存在波动性,在2005年之后才出现较为稳定的降低态势。总体上,2001~2013年,即我国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工业污染排放水平不断降低。另外,工业污染排放总量除受工业化水平影响之外,还受到国家阶段性的环境保护控制政策影响,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之后,工业化污染排放总量水平得到大幅度的下降。

2001~2013年我国工业污染排放水平变化趋势2.3 工业化发展与污染物排放关系分析 相关性分析表明,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相关系数为-0.922,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925,均在0.0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相比排放总量,排放强度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更为显著的负相关性。工业化发展水平主要由结构化指标构建,而排放强度指标消除了工业发展规模的影响,从而能更好地反映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近十几年来,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水平的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下降,这与库兹涅茨曲线中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是相符合的。也说明,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各方面技术、设备、工艺以及环保措施的逐渐完善都会成为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的有益手段。

为更好地分析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工业污染排放水平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工业化发展水平为横坐标,以工业污染排放强度水平为纵坐标进行拟合分析。由图3可知,2001~2013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逐渐降低,呈幂指数衰减。根据降低速度,曲线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随着工业化水平快速上升,工业污染排放强度水平快速降低,后一阶段降低速度趋于缓慢,这也说明随着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削减潜力逐渐减小,削减难度将逐渐增大。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当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50~75之间即工业化中期阶段时,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速度较快,而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速度减慢。现今我国已大体上迈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污染排放削减潜力明显降低,总体上未来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应当更加注重加强产业内部结构的协调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另外,由于我国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欠发达地区工业污染排放削减有更大的潜力,应是国家工业污染防控的重点对象。根据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曲线拟合关系,在一定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下,随着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水平将不断下降。说明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而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工业化发展本身,而在于粗放型的工业化经济增长方式,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随着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水平下降趋势减缓,这反映出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高度时,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在现有技术水平、环境制度体系的限制下,污染排放水平将相对稳定。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污染排放水平的显著降低,就需要寻求新的解決途径,更新环境保护理念和战略措施。

图3 2001~2013年我国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工业化发展水平拟合曲线3 结语

工业化发展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不断发展中解决。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决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没有发展的环境保护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工业化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污染排放水平逐步降至生态环境系统可承载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环境质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 SELDEN T,SONG D.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stimate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2):147-162.

[2] HILTON F G H,LEVINSON A.Facto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vidence from automotive lead emission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8,35(2):126-141.

[3] ANNICCHIARICO B,BENNATO A R,COSTA A.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italy,1861-2003[R].MPRA Paper No.12817,1,2009.

[4] MAO C L,ZHAI N N,YANG J C,et al.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e Ningxia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districts in China[J].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io 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2013:267968.

[5] TANA F F,LU Z H.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 of society,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PCA-VAR model:As a case study of the Bohai Rim region,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5,48:31-40.

[6] MA L,JIN F J,SONG Z Y,et al.Spatial coupling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23(3):525-537.

[7] 沈满洪,许云华.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浙江省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4):53-56.

[8]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239-245.

[9] GALEOTTIA M,LANZA A.Desperately seek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 [J].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05,20(11):1379-1388.

[10] GANI A,SCRIMGEOUR F.Modeling governance and water pollution using the institutional ecological economic framework[J].Economic modelling,2014,42:363-372.

[11] 薛偉贤,孟娟.中国工业化阶段性评价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18-23.

[12]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3] 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4] H·钱纳里,S·鲁滨逊,M·塞尔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0.

[15] 海伦·凯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中译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48-49.

[16] 陈佳贵,黄群慧,吕铁,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7] 刘剑筠,刘衍君,周长辉,等.2001年-2007年山东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3):38-40.

[1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35):234-237

大气污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的农村环境已经不再是之前的蓝天白云,更多的则是垃圾随处、空气污染严重的状态,这对于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对于这种现象究竟应该如何治理,产生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来源依然离不开对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比如,田地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当然产生农村污染的还有平时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以及新建的工厂等。当然,这些并不是造成污染的全部原因,而是在其中占较大比重的因素。

1、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环境的污染

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化学物品,虽然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是会对土地、大气产生严重的污染,而且这种污染也是不容易治理的。我国的现状是人口众多,但是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土地分布严重不均匀,这种状况就会使得土地被过分使用,使得土地资源接近使用的极限。另外,农业大棚的搭建,不断使用农业塑料薄膜,这种物质不容易分解,被村民随意丢弃,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2、规模化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小家小户的养殖业已经开始了转型升级,逐渐向规模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种集中化的管理,相对节约了人力成本,也有利于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但是同时,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在养殖家畜、家禽的过程中,他们产生的粪便经常会由于处理不当,对环境产生重要的污染。根据一些权威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造成农村污染的因素里面,养殖污染是其比较重要的来源。

3、农村企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由于农村成本相对较低,很多人更倾向于在农村建厂子,发展工业,导致村子内部、周边一瞬之间有很多工业厂子建立起来了,但是这些厂子的设施相对较落后,没有整齐划一的布局,并且这些厂子的技术也相对比较落后,产生的资源损耗相对较多,对于当地的水污染也相对较重。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我国农村的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规模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会对环境产生较小的污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较小规模的经济发展,更倾向于向集约化的经济模式转变,这样会使得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但是相对应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也更加的多。过度的资源消耗会使得当地的土地面临严峻的挑战。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更新的污染不相匹配

虽然我国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但是现有的环境污染更新速度更加地快。而且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产生的污染与其他国家也不一样,新科技很难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会对环境污染产生较大的灾害。

3、政府的管控效果不嚴

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实施监控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监控的,政府的监控并不能依据每一个城乡的发展,进行具体的政策支持,这就使得地方与中央很难形成协调的统一,政府对城乡的监管很难做到一致。另外,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政府难免只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其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并且,现行的监管体系没有完整的系统,各个部门只是各自从政,并没有协调一致的统一管理,这都将会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产生重大的危害。

4、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相对比城市来说,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往往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经济的发展。在农村进行集约化的经济发展,可以使得农民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比农民依靠土地生活要来的简单容易,这会使得农民产生趋利心理,更倾向于在大工厂中投入生产,这必定会加大对环境的污染。

三、治理对策

农村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在政府、村民之间提起注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至于如何进行治理,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提高环保意识

强化各方的环保意识,从思想方面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第一,要加强农民对环保意识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对农民进行不断地引导,要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的法规宣传;第二,要将高新技术与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相结合,例如,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宣讲等方式对环保观念进行宣传。同时要注意宣传的层次,尽量使用广大村民通俗易懂的语音,较少的使用官方语言,让村民从思想层面接受这一理念。对于村干部来说,要将宣传环保的理念,做到实处,加强对这方面的考核,落实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

2、健全法律法规

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制层面减少环境的污染。第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明确领导的职责,确保责任到人。将工作目标具体划分,按部就班地执行,确保工作目标得以实现。第二,建立相关的专业部门,对环境问题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以往的部门对于环境污染问题,难免会互相推诿责任,很难将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解决,建立一个相关的专业部门,可以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可以提高解决的速度与效率,这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很好地效果。

3、加大对环保方面的投入

加大对环保方面的投入,不是简单的由政府部门出钱进行解决,而是将投向农村环保方面的钱进行合理地投资,这样既会使农村环保有金钱的支持,同时也减少了国家在这方面的不断投入。但是,这也要求政府部门划定投资领域,投资比例,避免投资失误带来的损失。

四、总结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对各界来说既是压力又是挑战,只有不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加大政府部门的投资力度,并不断对环保理念进行宣传,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法制是必须要健全的,但是思想方面的转变也是影响对于环保理念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付秀芝. 农村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26(5):189-190.

[2] 杨 庆.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探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25):1834.

[3] 王迎春.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3.

大气污染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古村落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国农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还是一个地方民族文化和地域个性的代表。文章以云南沧源翁丁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主要景观元素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从而为村落的建设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翁丁;古村落;景观元素

一、翁丁古村落概况及调研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对于外界而言,佤族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翁丁村距沧源县约40公里,地处群山围绕、云雾萦绕、绿水相拥的山麓之间。翁丁佤语意为“云雾缭绕的地方”,平均每年有100多天的云雾天气,有壮观的瓦山云海和壮丽的日出等美丽的气候景观。翁丁有着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佤族古村落形态,拥有400多年的历史,村寨依然保有原始形態的民居建筑群,到处都有浓厚的原始部落气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它的评价。

本文是建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研究。作者在2019年7月8日对翁丁佤寨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通过这次实地考察,获得了该佤族村寨的历史、地理、文化信仰、建筑、科技、农业、林业、生态等的详细信息。

二、主要景观元素发展现状

翁丁古村落以“干栏式”和“鸡笼罩式”两种民居建筑为主要特色,加以寨心桩、女神图腾桩、牛头桩、神树等为村落点缀,利用竹木、石头的原色为主色调,运用竹编、茅草顶做装饰。近些年为了充分发挥旅游价值,达到增新创收的目的,政府也修筑了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虽然政府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发展旅游带来的大大小小的破坏,依旧不容小觑。

(一)寨桩、民居建筑群、女神图腾桩

寨桩:屹立在村落的中央,是翁丁原始自然崇拜的象征。把寨桩立在寨子中间,这意味翁丁人民将在这里繁衍生息。立寨桩,祭祀桩,愿天神护佑村寨繁荣兴旺,村民安康,牲畜兴旺。寨桩由三部分组成(图1):第一部分,是龙竹制作的旗杆,旗杆顶部穿插着竹编的鱼,主要用作装饰,其次是辟邪。竹编下面挂着雕刻的木鱼和木船,是村民祈愿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寄托。第二部分,是旗杆边上的木塔桩,是用白石灰漆雕刻而成的大约2米高的一把斧头,上面刻着圆点、正方形、三角形等图案,代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植物和树木。第三部分,是村落的寨心石,在木塔桩旁边有一根木桩,桩底的那块鹅卵石便是村庄的象征。木桩的顶部钉有一个供佛用的木盆,专供过年过节或者其他祭祀活动时盛供圣物之用。

民居建筑群:翁丁村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依山就势而建,房屋分布随意,朝向不一。当地人俗称的“干栏式”也叫“叉叉房”,是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以3根原木作梁柱,椽条是平直的细木条,椽子上面用茅草排覆顶,并用藤条固定。四壁是竹篾编织组合而成,大门开在东面。椭圆形弯曲的屋顶,屋檐离地面两米,几乎看不到四壁,做采光用的老虎窗开在屋顶的两侧。

女神图腾柱(图2):实际上是佤族女神“梅依吉”的化身。它是对佤族先民木雕创作史诗传承和纪念的一部分。图腾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除了眼鼻口等五官刻画以外,还有女神高举的纤纤玉手;二是颈部,洁白无瑕,没有掺杂任何图案;第三,一些符号刻在身上,对角线是山河的符号,圆点代表星星,它描绘司岗里传说中山河的形成,神燕尾符号代表燕子火神,齿状符号代表收获和瓜果,三角形符号代表永不熄灭的火塘,底部的水平和垂直条纹代表能够与神对话的木鼓。

(二)整体空间格局

翁丁村佤族是“直过”民族,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至今仍是原始农耕文化,因此,在原始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翁丁佤族村民对周边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依赖性很高。整体生态格局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山、水、村民和谐的自然景观,古村落地理环境以自然景观为主,气候宜人,植被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二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人文景观,至今仍然保留着原生态民俗活动,如拉木鼓、祭寨桩、祭神树、祭牛头桩等。

翁丁村周围植被覆盖率良好,古树众多,但是民居院落绿化较缺乏,内部花卉植被稀少。

(三)公共基础设施现状

作为AAA旅游景区,翁丁村的公共设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第一,翁丁村没有专门的环卫工人;第二,整个村落没有一个休息座椅;第三,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污染了地下水质,对居民内部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了整个村落的美观;第四,部分道路破烂不堪,雨水冲刷严重;第五,夜间的村落没有任何照明设施,不便于夜间行走和村落安全。

三、翁丁古村落景观元素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风格不统一

虽然近些年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依旧没有阻止部分村民对村落整体景观造成破坏,如新旧建筑风格不一,新旧建筑材料不一,新旧建筑色调不一,等等。主要表现为:村民自作主张随意搭盖水泥砖头的猪圈,严重破坏整体民居建筑原生态的竹木色调;生产工具及竹编家居用品如竹编凳子、竹编餐桌、竹编簸箕、竹编筛子等已经被现代家具沙发、塑料凳所取代;居民自发修建的新式阁楼、门窗,让传统民居失去了原真性和原味性。

(二)文化内涵缺失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翁丁古村的盛誉,翁丁村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和浓厚的佤族文明,在还未旅游开发之前,“拉木鼓”、新米节等民俗活动办得好不热闹,但是随着村民的搬迁和外出务工,一些传统的竹编工艺、织布工艺、酿水酒工艺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甚至消亡,连祭祀仪式都有所简化。现今村民的生活方式就是外出务工、开住宿餐饮、贩卖茶叶、售卖旅游工艺品等,在文化方面,既没有特色的表演和演出来传播自己的佤族文化,也没有一套表达自己民居文化价值的系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特色,究其原因是居民及政府为了旅游发展破坏了这一文化内涵。

(三)整体景观环境被破坏

翁丁佤族古村落民居建筑群、寨心桩、女神图腾桩已经成为该地的重要景观,是翁丁古村落的原生态的象征,也是对外宣传的名片。即使各方力量都在不遗余力地保护,但是依然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民居建筑破败不堪,年久失修;有些村民不顾整体建筑景观的和谐,随意乱搭乱建。

(四)水体受到污染

村落的主要排水方式是通过村落的明沟排水。雨季时节,村落的自然排水量增大,沿沟洗刷下来的泥土以及村民排放的污水混合到一起,导致水体污染且气味异常难闻。原因是:村民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垃圾随手就扔,喂养牲畜的污水也乱排进道路或者水沟里;村落没有系统的污水收集及污水处理的设备及相应的措施,例如机械格栅、气浮机、过滤器、电解反应器等。

(五)植被遭到破坏

翁丁古村落院落绿化面积甚少,公共娱乐空间也比较少,虽然有高山榕、杧果、芭蕉、黄蝉、杉木、霸王鞭、喜树等植物,但是由于环境保护不力,加上雨季冲刷严重,有些路面泥泞,乱石四滚。政府不重视村落绿化以及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都是导致院落绿化贫乏、村落景观缺乏观赏性的原因。

(六)大气污染

村落西南角有个露天垃圾焚烧场,周围村落的生活垃圾都是集中于此。由于没有烟气净化设备及专业的垃圾焚烧炉,以至于垃圾都是随意焚烧,当焚烧垃圾时,黑臭的浓烟四起,灰烬肆意飘向空中,对村落空气的污染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形,村民只有忍耐。除此以外,村落南侧有条6米宽、连接翁丁下寨的村镇公路,交通的便利给村民带来了便利和发展,也给村民带来不少问题。来往于这条道路上的车辆排放出的尾气引发空气污染,但又没有建设完整的绿化隔离设施,加上村民本身的环保意识也比較淡薄,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

四、结语

古村落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国村落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该地区的当地民族的文化和个性的代表,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旅游价值、科研价值、建筑艺术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等等。沧源翁丁佤族古村落是佤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翁丁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佤族400多年。把翁丁佤族古村落作为本文的案例,对其村落的景观元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民族村落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佤族的传统和文化的延续。因此,本文选取翁丁佤族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村落的景观元素,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村落的良性发展,又有利于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刘珍宇,姜艺伦.浅析点线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使用[J].民营科技,2017(2).

[2]李陈贞,余凌云,朱静,等.荆坪古村景观元素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6(11).

[3]张大玉.北京古村落空间解析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

[4]王登辉.云南典型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研究:以翁丁、翁里、乐居村为例[D].云南农业大学,2017.

作者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

通讯作者:

郑绍江,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大气污染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对我国的城市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治理案例,为以后的城市河道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城市河道;污染;治理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6.049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避免不了对河道或者空气造成污染,不少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含有许多化学物质危害人民身体健康。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经常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河流中,这些污水的排放已大大超出了河水自身的过滤净化能力,久而久之,河水污染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堆满垃圾的河流不仅影响城市美观性,而且发出的臭味令人难忍。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还存在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或者没有安装的情况,这种基础措施建设的滞后性导致生活垃圾未经分类或者过滤就直接排放到清澈的河水中,而相关人员没有重视对河道垃圾的定期清理和维护,导致河道污染现象愈发严重。长时间的污染打破了河水自身的平衡性,河水质量大大降低,一些生物也随之死亡,生态环境严重遭到破坏。调查报告显示,在对我国众多河流和湖泊进行质量检测后,发现污染现象和污染指数都大大超标,这种现象不利于城市河水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严重违反了我国政府倡导的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治理城市河道污染,最重要的是恢复城市河道的自身生态功能。文章对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对我国治理城市河道污染提供了建议[1]。

1 生物-生物修复技术在治理城市河道污染上的应用

(1)河道的两岸对于保护河水环境以及治理城市河道污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我国目前掌握的传统护坡技术已经可以从容应对洪水的侵袭,通过在河水两岸进行施工,采取建造丁坝,混凝土等技术虽然对河岸进行了巩固,但在施工过程中非常容易破坏河水河道的原有生态环境,打破了河水自身的净化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出了一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德国,他们利用“近自然型”的保护河道的理念进行建设;在美国,一种可以进行降解的生物纤维被广泛地应用在河道修理中,这是一种非常环保,贴近自然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而在我国,不少专家也开始了对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治理河道污染的研究,不少措施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比如种植植物,采取土壤生物工程进行河道整治,这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甚至能通过植物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河水内部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建立合理的生态环境结构[2]。

(2)在进行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利用微生物的净化功能是非常方便有效的。因为大量微生物具有降解河水中的污染物的作用,通过降解、过滤达到净化河水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出了许多微生物技术,比如通过科学技术为河水创建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向河水中投放一种人工研发合成的微生物抑菌溶剂。通过这些自然或者非自然的微生物环境,吸收河水中的细菌和化学有害物质。这种微生物强化技术已经在不少河流污染治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修复好了上奥塘水体以及治理好了恶臭河水。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还可以刺激河水底部的泥土中的微生物,使其加快运动,进行新陈代谢,加快对河水的净化和循环,将恶臭水体进行降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具有降解污染物的菌种,对城市河道污染进行治理。微生物的净化能力非常好,而且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经费,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我国治理城市污染河道最普遍的方法之一[3]。

(3)利用植物进行净化河水、修复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大量种植植物,用植物来吸附污染物,等过一段时间后,将植物转移或者运走,顺便就运走了河水污染物。植物相当于转运河水污染物的载体,通过长时间的吸附和转移,进行城市污染河道治理。植物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的根茎叶等器官对化学物质以及河水污染物进行吸附,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利用植物吸附这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实际城市河水污染治理中已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案例。每一种植物作用的发挥都会受到水体环境的影响,具体的选择应当要结合治理的河道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匹配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植物[4]。

(4)在河流周围建设人工湿地也是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城市河水污染的方法之一。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肺,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进行对污染河水的治理和修复。根据河水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人工湿地,比如表面流湿地或者垂直流湿地。因为不同形式的湿地对河流的净化修复能力不同,只有选择最合适的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染河道进行治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经过多年实地研究显示,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河水污染治理具有非常多的优点,比如耗费能源少、具有美观性、便于管理等。这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近几年来已经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技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因为人工湿地是一种大面积的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工艺技术比较复杂,需要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结语

本文对于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来进行城市污染河道治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应该对河水受到污染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对城市污染河道进行修复,结合其他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共同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林林,黄民生,邓涨.城市污染河流生物-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进展[J].净水技术,2016,25(6):11-15.

[2]陈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8.

[3]季永兴,刘水芹,张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17,8(4):25-28.

[4]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2017,17(6):66-69.

[5]汪洋,周明耀,赵瑞龙等.城镇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3(1):88-92.

[6]米勒.美國的生物护岸工程[J].水利水电快报,2017,21(24):8-10.

收稿日期:2018-04-14

作者简介:冯垚(1986-),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河道流域生态修复。

上一篇:预备党员转正表态简短发言(通用30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