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论文范文6篇(全文)

2025-05-07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如何优化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协调人地关系使之和谐化,并且落实应用到地域的持续发展上,是当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人地关系 地域系统 调控

当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过去的局部性已经步入了全球性。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人类活动各组成部分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发展和不调和的趋势,世界面临人口数量加速增长而素质日益下降,资源在地域上和时间上的供应失调,环境污染扩大质量恶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城市扩展失控以及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的困扰。这些非常严峻和现实的问题如不加解决或解决得不好,不仅经济、生产受到阻碍,人类社会本身也将面临危机,而和谐的人地关系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与生存的空间。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调控的研究工作。

一、当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交错形成的一种动态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文化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向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一般而言,如果系统仅靠内部要素的联系而维持生存与发展,那么这个系统就可称为封闭系统,否则则为开放系统。

当前全球性的现代化扩张及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出现,已经把世界统一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内部的地区都不能处于完全的封闭之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开放不仅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也成为系统自身發展的需求。作为宏观地域一个层次的每个地域,其自身的地域特性和发展特征使开放程度存在着差异,由此也就相应的存在着独立于整体的地域利益。承认地域特征和地域利益,并不意味着每个地域封闭性发展,而是要积极走向开放,增加与外部的循环与交换,实行非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第一,任何地域同其它地域相比都不是完备的,任何地域的供给和需求都不是对称的;第二,任何地域的区位条件只有在地域互补联系中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获取分工利益。由此可见,任何地域除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尊重自身发展特征外,还要不断扩大国内、国际的经济开放、文化开放和生态开放等等。因此,如何协调地域人口增长、资源供求、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谋求全球各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如何优化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协调人地关系使之和谐化,并且落实应用到区域的持续发展上,成为了当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中的核心内容。

二、当代人地关系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协调

(一)当代人地关系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社会环境子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社会制度、经济政策还是生产方式等,最终都归结到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上来。一方面人的发展更需要自然环境作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越来越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是矛盾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1.系统内部关系的不对称性。从人地关系的起源看,先有自然,后有人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诞生之后才产生了人地关系;从自然存在法则看,组成自然环境子系统的各种因子可以不因人类而存在,人却必须通过不断地向自然环境子系统索取而生存;从伦理价值看,自然环境子系统中绝大多数组成因子并没有自身的利益,而人却永远从自然环境中谋求利益,人地关系紧张,实质上就是人对自然利益驱动的结果;从事物发展规律看,自然环境演化的过程一般是缓慢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迅速蜕变。这种不对称的矛盾关系,要求人类在同自然环境打交道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会引起自然环境子系统某个节链的不协调,导致自然环境子系统不稳定,最终是整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破坏。

2.系统内的协同机制。协同性是系统的普遍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永远开放的活系统,这个系统总是与它周围的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交流有时对系统是有益的,此时两个子系统共生共荣,系统结构比较稳定;有时系统与外界的交流是不利于它稳定的,此时两大子系统可以通过内部协调,遏制不利因素的干扰,力争使外界干扰的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使系统始终处于开放但又稳定的状态。

(二)当代人地关系的协调

遵循人地规律、协调发展各类型地域的人地关系,是创建和谐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解决人类无限的需求与自然环境有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使供需达到平衡状态。协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地关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有比例的组合,还要使之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在对地域系统内的人地关系发展规律和基本矛盾进行本质性分析和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优化目标,选择对系统的演变有决定性意义的可控参量,通过科学地调控来协调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需求取决于社会的总消费,而社会总消费取决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平衡社会总消费与环境承载力,协调人地关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要解决人地矛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使人类社会环境子系统和自然环境子系统协调地可持续发展,保持人和地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的相对平衡,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

首先,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自然环境的容量即自然环境承载量,是指人类活动的自然空间所能容纳的人口和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以及容纳与净化人类排放物的限度。人类的生产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容量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内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这就涉及到一个“适度”人口的概念,这种“适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存在、合理的,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人类做为自然界最高的消费者,在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中,构成食物链的营养级的生物量遵守着“十分之一”定理,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结构,人口的数量增长必须与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产量相适应。人口盲目增长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出现超负荷运转,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再者,地球是一个有限的实体,在一个有限的物质体内产生无限增长的消耗系统,这是一个很尖锐的矛盾。现在的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一切问题就是大自然对人口数量盲目增长的强烈警告。

其次,一个地域的经济结构反映着人类在该地域的经济活动内容和规模,也反映着人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类别和数量,因此必须保持一个地域经济结构与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结构大体一致。这是维持各地域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系统之间平衡的关键,也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保持稳定和协调的重要保证。例如,黄土高原其原始的自然景观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土壤资源结构以切割高原,淘壑水域为主,平原地狭小,这就决定了其农业结构应该以林牧业为主,实行林牧农相结台。但实际过程中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逐渐把该地区开垦为单一的种植农业区,造成了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日趋贫脊、水资源面临枯竭、粮食产量日益下降的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系统难以平衡的严重现实问题。

再次,利用地理环境、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只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不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就会因为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而迫使人类的行为超过地理环境容许的限度。以盲目的发展活动取代最佳的开发利用模式,最终只会使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成为幻想。

总之,任何地域的开发、管理与规划都必须以改善该地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和目的。实践证明,惟有和谐的人地关系,人类社会经济才可能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三、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

在人地关系的系统中,自然环境与资源为一项,社会经济与人口为另一项,双方与各自内部之间存在着多种直接反馈作用,并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们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促进作用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抑控作用;二是人类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治理自然灾害,开发不可控资源,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产出。因此,投入产出是人地间相互作用在人地系统双向作用过程中最充分的体现。由此可以在预测一个地域粮食远景增产幅度的基础上,分析出该地域的人口承载力,正确地布局粮食生产和有针对性地控制人口。也可以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域的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优化调控模型,亦即区域开发的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为制定地域综合开发建设的各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特定地域人地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来预测该地域系统的演变趋势。

(数据资料引用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例如,通过对1996~2004年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动态仿真模型的建立,可以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并预测出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分布越来越均匀,利用优势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

1.地域概况

研究的区域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北碚区、渝北区九个区,土地总面积5473k㎡,占重庆市土地总面积的6.6%。根据重庆市2005年统计资料,2004年末研究区域总人口数567.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4.70万人,占总人口的60.76﹪;国内生产总值达1041980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703元。

2.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的计算模型,重庆都市区1996~2004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结果见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重庆都市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存在以下特点:

(1)从整体上看,1996~2004年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分布越来越均匀,优势度稳步下降。

(2)从表1可知,1996~2001年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比较缓慢,2001~2004年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幅度明显增强,这主要是受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相应的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1996~2004年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均匀度有升有降,但变化幅度较小,其中1996年和1998年的均匀度最低,为0.447。这表明都市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渐趋稳定。

(3)1996~2004年,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出现波动的趋势,这也反映了土地利用系统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的特征。

3.趋势预测

选用重庆市都市区1996~2004年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为统计数据,对都市区2006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进行预测。

从表3可以看出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将越来越多样化,分布将越来越均匀,利用优势度将越来越高。该预测可以为重庆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产业布局提供参考,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缪磊磊,王爱民.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研究.科学 经济 社会,2001,(02).

[2]叶岱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地理研究,2001.

[3]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2004.

[4]邱竞,薛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兰州学刊,2008,(4).

[5]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 地理科学进展,2003.

[6]朱华友.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 经济地理,2005.

[7]宋德勇, 胡宝珠.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经济地理,2005.

[8]李国平, 张杰飞.基于OTT框架下的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普遍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由于该课程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因此很有必要把知识点传授和培养正确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开展“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两者结合的最佳途径。本文探讨应用型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路径,从大量知识点中找出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加以融入,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成为建设伟大祖国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西方经济学 课程思政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和目标

“西方经济学”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总结而形成的一门课程,二十世纪从国外引进,现成为中国各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需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进行合理消化与吸收;独立学院是本科层次、三本招生院校,生源学习基础相对较差。通过本课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将来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将西方经济学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经济的实践结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打下认识基础。

应用型本科独立院校是三本招生、一年级开始“西方经济学”学习,二十一世纪出生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并没有成熟,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完全没有感受,对于市场经济尤其是转型时期的运行、困惑很熟悉,对于西方文化思潮、西方经济理论盲目崇拜。本课程基于中国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目标,从课程教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人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导向、对比教学方法、价值引领作用,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把传授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引领塑造有机结合。“讲述”知识点后,着重进行“评析”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白西方资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又是如何表现的;现代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值得我们的学习点表现在哪里,需要条件支持的是哪些点,需要扬弃的点是哪些,避免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对比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剖析,让学生明确,将西方经济学前提假设中的“利己自私”作为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信条注定是行不通、行不远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需要每个人的“利他奉公”行为,更需要端正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应用型木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特点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市场运行规律时有其合理性,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必须在导论部分即向学生指明,“西方经济学”将研究对象定位为针对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跳过了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分析,有阶级性。此外,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基本假设,即个体对自发利益的追求最终会促成社会利益的达成,但这个是基本假设,并非事实,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需要“利他奉公”。这些地方很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和原理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批判性接受知识内容。

2.在知识讲授的基础上着重加入“评析”的教学环节

相对于以往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要注意,在知识点讲授之后应加入“评析”评析环节。该环节的开展可以是教师主导,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和启发,让同学们加入进来,锻炼批判性思维,树立更加稳固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西方经济学里的帕累托最优,是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目标。但是,现实中我们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仅仅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但是一个社会贫富分化不断拉大,基尼系数突破警戒线,会对全社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课堂知识点讲解后,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本部分内容,提出看法和建议。

比如说,西方主流经济学提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社会总需求萎缩是非自愿失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致——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无政府性、整个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导致总供求与经济景气的波动。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失业问题更加凸显了新古典主义理论中的市场机制调节引发的波动问题。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看待自己的劳动,让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具体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

以“西方经济学”教材内容为例,筛选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授课要点,选取对应的课程思政映射和融入点,如下表所示:

表1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授课要点及思政融入点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第一,建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站,组织“声、像、图、文”素材,分专题形成教学参考文献并辅助教学,比如课堂内可以播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象的图文可以提升学生对党和祖国的崇敬之情,增进民族自豪。可以运用表格、图形对比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健和有效性。课后,善于使用学习强国App中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相关资源。

第二,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总量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方法、图像分析方法等,并通过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认知与感受抓住主干、去掉枝叶的思维,做好衔接工作,确保在价值观教育引导问题上保持步调一致。

第三,增加“西方经济学”虚拟仿真沙盘模拟实训。在沙盘模拟实训中,一部分学生模拟不同类型的市场,如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寡頭和垄断市场的厂商的市场行为,一部分学生充当消费者,还有一部分则代表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市场主体的出发点和经济选择,微观利益和宏观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更直观地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实行师生双向评定考核。加强师生间的课前、课中、课后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点理解掌握和思想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开导解决。同时,增加课堂讨论及课程论文中的评分标准增加思政因素得分占比,将课程思政的实践贯穿整个课前、课中和课后。

第五,西方经济学的各位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就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沟通,尤其加强和思政课及辅导员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真正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

四、结语

针对应用型独立院校“西方经济”的课程思政建设,重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进行及时的评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运用于我国经济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韩雪.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农场经济管理,2020(09).

[2]张纯记.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J].高教学刊.2020(02).

[3]肖咏嶷.新阶段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32).

[4]“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下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流行,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风险挑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逻辑使得疫情防空困难重重,也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无限扩张和利益至上的发展逻辑,这一理论为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空间生产理论,抗疫,全球治理

随着疫情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新冠病毒几经变异,成为人类公敌。我国各领域防疫、抗疫举措不断优化。疫情对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步降低。这一方面得益于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抗疫决心以及巨大投入;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于健康、社会安全的自觉维护也形成了程序化、常态化的生活模式。可以说,中国能够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背景下有力遏制疫情蔓延,与我国的国情、社会制度、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都是分不开的。但是,放眼环球,不同国家抗疫政策大相径庭,部分西方国家甚至为了所谓的“自由人权”完全放弃对疫情的治理,放任自流。世界在空间维度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完全封锁隔绝无法实现,而且忽视联系的普遍性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同样会带来严重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波及全球的现实危机,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展开剖析,进而探寻疫情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空间的基本理论

马克恩和恩格斯对于空间问题并没形成系统理论。但是他们在一系列著作中(《共产觉宣言》、《资本论》、《论住宅问题》等),都把空间作为重要的批判视角。有对空间问题进行过系统的闻述。这些都为来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都为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 他们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的进退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空间变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城乡对立就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而这一变化,归根到底也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特性。大工业生产取代了原有的农业和手工作坊,商业化的都市的兴起和传统城市及乡村的衰落也就成为必然。

(二)他们从资本增殖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空间扩展。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现代社会的巨变,现代社会空间的拓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相互交织,空间差异日益显著。因此,资本家为了寻找新的市场倾销产品,压缩成本,缩短运输时间,必然会不断调整和整合空间,进而使得空间障碍日趋消减。也就是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同时贯穿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

(三)他们从社会革命的角度阐释了现代空间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空间也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开放特性,才能更好促成世界无产阶级联合和全人类的解放。

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发展

伴随着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凸显,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资本需要寻找更为广泛的差异空间。列宁和卢森堡的思想对西方资本主义空间理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凭借对殖民地的空间控制,攫取了大量资源和经济利益。列斐伏尔强调空间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产物,是资本运动的方式,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三元论,即: 尝试建立一种“时间一空间一社会”的三元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将“空间”和“社会”的辩证关系融入其中,“空间”不再是外在于生产关系的,而其本身就是生产关系的现实载体。后续学者哈维认为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过分强调空间这一维度,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于是哈维在自己的理论中适当纠偏,基于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的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将公共资源私有化,剥夺压榨生存空间,积累对象也不再局限与生产资料,而是扩大到了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空间权利的生产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控制人,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通过空间差异获取空间权力,建立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统治。这种扩张将让私有制成为影响全球的发展浪潮。而欠发达地区深受波及,为资本主义扩张的负面影响“买单”,利益却被搜刮殆尽。史密斯认为,地理空间生产是特定时期资本增值的重要方式。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从本体论角度深入推进和拓展,主要表现在空间正义和城市权利方面的研究。空间正义就是消除因为空间差异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并创造非资本主义生产的差异性空间。而城市权利大体上就是一种集体权利,按照人们的现实需要去进行城市建设,而不是资本主义增殖的需求。

尽管空间批判理论在诸多领域展开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利用空间差异转移矛盾的手段。但是和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一样,空间批判理论始终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源,私有制不废除,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就会一直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对疫情全球治理的启示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各地区各国都采取不同程度的抗疫措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波及范围之广,早已超出医疗卫生领域。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惜代价、不计成本抢救每一个病患的生命,遏制疫情蔓延。与此同时,强有力地控制投机行为,保障医疗、生活用品平价供应,进而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反观西方社会,坚持资本主义空间逻辑,没有在疫情初期有效遏制,奉行市场优先,而错失抗疫最佳时机。失业、通胀等问题也随之出现,资本流通受阻。正如马克思所说:贬值的发生,不是因为商品无法出售,而是因为商品无法及时出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前兆已经来临。而消费主义滋养下的行业面临破产、大规模失业,严格的防疫措施势必引起资本的不满。因此,从空间维度对疫情进行控制,在其他国家几乎不可能复制,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无法有效遏制疫情的根本原因。也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所强调的,资本扩张始终伴随着空间的扩张,空间受限势必影响到资本增殖。这与资本主义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逐利性相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为广闊的市场,无疑会打破一切空间上的限制,在疫情背景下引发社会矛盾。同时,基于医院等医疗力量的私有属性,无差别、免费救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当我们总结抗疫成功经验,并对国外现状进行反思的时候,应该关注其背后的制度原因。而当今国际社会抗疫形式和疫情过后的矛盾日趋复杂,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战胜人类公敌的最终途径。我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医疗支援,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建立的中国方案,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疫情的肆虐,也再一次为全人类敲响警钟,以往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治理观始终围绕着资本扩张和霸权主义,存在严重短板,无法抵御传统和非传统威胁。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中,提出的空间正义也正是指向于打破服务于资本主义逻辑的空间生产,消除歧视和偏见。体现在疫情背景下,就是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平合作,携手抗疫,把人的生命将康放在首位。

世界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国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资本主义的无节制空间扩张,以及空间霸权,单边主义等显然与国际合作抗疫的精神相违背。只有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将人类世界视作普遍联系的共同体,凝聚全球力量,精诚合作,战胜疫情。才能构建真正安全、正义、有序的生存发展空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

[2]陈波,宋诗雨.虚拟文化空间生产及其维度设计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35-43.

[3]胡博成,朱忆天.从《资本论》到新时代: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2):214-224.

[4]薛稷.21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的发展格局、理论形态与当代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9(08):42-48.

[5]韩淑梅.资本逻辑的空间化批判——大卫·哈维空间生产理论实质评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03):99-103

[6]李春敏.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J].人文杂志,2011(01):62-68.

[7]欧阳康,王誉霖.后疫情时代人类实践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要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1)

作者简介:苏杭,1992年10月,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并行的结构。在所体现的功能作用上,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应该建立一种互补关系,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有机体系。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描述收入分配使用的全过程,其指标设置应该比资金流量表中实物交易部分的相关指标设置更加详细。同时可以通过设置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的子账户,扩展对实物社会转移和住户、政府部门实际最终消费指标的核算。

关键词: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国民经济核算;实物社会转移

文献标识码:A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数字资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我国目前尚无数字资产核算的相关会计法规。文章从数字资产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出发,对数字资产的核算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以推动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迁的会计制度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资产; 会计核算

经济的发展决定会计理论、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现代社会已逐渐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商品已成为现代经济领域中重要的商品形态,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资源。所谓数字商品,就是那些能够被数字化,并且写成一段字节形式的商品,其实质是能够实现一定使用价值的数字编码的有序集合,如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产品、专业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相对于一般的物质产品,数字商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压缩性,不占据物理空间,复制性强;可网络化传递;独特的无形磨损;趋于零的边际成本;具有共享性。

由于数字商品正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占据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加之数字商品的特征、交易方式、流转程序等与一般商品有着较大的差异,引发了对其探讨的必要性。鉴于当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尚无对数字商品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本文将对专门从事数字资产开发、生产的企业的数字商品,从确认、计量、核算、披露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对于外购的数字商品,会计业务处理比较明确,这里不再进行讨论。

一、设立“数字资产”科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数字商品是企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投入大量人财物而形成的、为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并在一定预期内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显然,数字商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关于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也就是说具有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同时其信息揭示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首先应该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暂以数字商品资产命之。由于数字商品这一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与一般存货、无形资产又有着一定的区别,不宜归并其中,需单独设立“数字资产”科目进行核算。

(一)数字商品资产与一般存货的区别

表面上看,数字商品资产符合“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的规定,即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关于存货的规定。但数字商品资产与一般存货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不宜将数字商品资产作为存货进行核算。

二者的差异表现在:一是数字商品资产具有边际成本趋于零的特点。数字商品资产的成本主要在于前期的研究开发阶段,第一件产品的成本极高,以后的产品由于可无限复制,其成本几乎趋于零,这样形成了相同的产品但其成本计量却不同。一般存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它的生产成本与生产数量成正比例关系递增。二是数字商品资产无实物形态。数字资产在开发成功后以抽象的方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中,不是以实物形态存在。一般存货都是以实物形态而存在的。二者的管理模式亦大不相同。三是数字商品资产在供给上可以是无限的,而存货由于企业的财产和存储空间的限制,其供给是有限的。四是数字商品资产的计量应当具有连续性。为了保持其数字化产品的先进性和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软件功能扩展、版本升级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升级和功能扩展都会给数字商品资产带来一定的附加值,也必然要求进行一次新的价值计量。一般存货直接按照成本计量而无须进行连续性的计量。

(二)数字商品资产与一般无形资产的区别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同时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则该项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数字商品资产从表象上看具有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特征,表现在:一是数字资产没有存货形态。数字化产品的形态是无形的,无需以有形的仓库储存,它以抽象的方式存放在磁介质中。二是数字商品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三是数字商品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较为合理地计算出来。

但数字商品资产具有不同于无形资产的特征:一是数字商品资产持有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直接销售而获利。一般无形资产的持有目的不是为了销售。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是因为企业掌握了某项技术、秘方或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占据了优势地域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收益是间接的。二是数字商品资产是具有独占性的,但并不具有排他性,他人的购买、使用正是研发数字资产的目的。而无形资产与此不同,它要求同时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三)数字商品资产单独确认的设想——设立“数字资产”

从上述分析可见,数字商品资产与存货和无形资产相比,既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将传统会计确认模式运用于数字资产就会存在不恰当之处。基于数字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可考虑单独设立“数字资产”科目进行核算。

对数字资产的确认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规定。

1.符合数字资产的定义。数字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的,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或处在生产过程中的非货币性资产。

2.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3.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数字资产的计量

会计计量在整个会计运行系统中处于核心环节。如何对数字资产正确计量无疑是研究数字资产的关键所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规定: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及公允价值。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数字资产是企业投入的大量人财物力所形成的独有资源,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在目前我国会计环境下,数字资产宜采用历史成本法对其进行计量。对于自行开发的数字资产的计量,应将企业内部开发阶段发生的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支出的总额作为数字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

为了保持数字资产的先进性与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采用新技术进行数字资产的升级或更新换代,数字资产将具有更高的价值。对形成数字资产新价值的追加开支部分,仍需要计入数字资产的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对数字资产的计量应当具有连续性。这是由于数字资产的独特性决定其计量的特殊性,也符合历史成本计量的要求。

三、数字资产的核算

数字资产的核算主要包括确定数字资产的取得、计提跌价准备、摊销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核算上,需要在“数字资产”科目下设立“数字资产减值准备”和“数字资产摊销”两个二级明细科目。

对于自行开发的数字资产,应将企业内部开发阶段发生的至达到预定用途前的支出总额,包括评审费、注册费等作为数字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借“数字资产”,贷“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数字资产升级换代所追加的开支,采取同样的方法,增加数字资产的账面价值。

如果开发数字资产的技术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数字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降低。在此情况下,可借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对其计提减值准备。在期末,将数字资产的账面余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比较,当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低于账面余额时,按其差额,借“营业外支出——计提数字资产减值准备”,贷“数字资产——数字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当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高于账面余额时,无须调整。这样,一方面可准确反映数字资产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体现谨慎性的要求,避免企业随意调整利润。

企业为了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将通过不断创新来更新数字资产的版本和功能,这就加速了现有数字资产价值的贬值,即数字资产具有独特的无形磨损的特性。为反映数字资产的真实价值,对其价值需要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摊销。摊销的方法可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趋同,采用加速摊销的方法。期末摊销时,借:“管理费用”,贷:“数字资产——数字资产摊销”科目。

当企业销售商品取得收入时,一般来说需要同时结转生产成本。对于数字资产来说,由于其趋于零的边际成本的特性,在数字资产形成后每一件商品的生产成本仅包括复制到光盘等介质的成本,该项生产成本极低。如果根据配比原则,在销售数字资产的同时结转其趋于零的生产成本,则显得毫无意义。根据重要性的原则,对其生产成本无需结转。

四、数字资产的披露

在会计报告中需要从两个方面披露数字资产的相关信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一是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下增设“数字资产”项目,以披露数字资产的真实价值。二是在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数字资产的相关信息,主要表现为数字资产面临的风险。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任何企业都不能一直保持其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时刻都会有新技术的产生或技术的突破,一旦该种数字产品的优势丧失,企业的价值就会降低。因此,对数字资产的风险因素应予以恰当的披露。

会计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在当今信息社会,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数字商品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时候就要求重视并正确核算数字资产,推动会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方美琪,付虹蛟.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2006.

[3] 吕玉芹,等.论数字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4] 张启望.数字资产核算[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2期.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总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内容、模式及方法,指出现行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方法

Key words: business-logistics-cost; calculation; model; method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学者对物流成本的研究针对企业层面的较少,特别是有关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一直没能深入进行,因此企业在物流领域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的矛盾一直被掩盖着,企业在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方面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正如物流“冰山”说所言:我们通常了解的物流成本只是企业物流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物流成本都是隐性成本,很难被人们发现。而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1]。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全面、正确地把握发生在企业内外的物流费用,己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首要问题。

1企业物流成本及其核算含义

1.1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物品在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的货币表现总和。它具有系统性、隐含性、复杂性、背反性、削减的乘数效应等特征。在企业物流成本构成方面,美国物流学界认为:企业物流总成本

=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1997年日本运输省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在该标准中,对日本制造业的物流成本计算划分出三种类型:按不同范围计算、按不同支付形态计算、按不同功能计算。

1.2企业物流成本核算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采用相应的核算模式和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物流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计算出一定期间企业物流活动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支持管理者决策,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成本核算应该要解决以下问题:哪些成本发生了、这些成本在什么地方发生的、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也就是成本种类核算、成本位置核算、成本承担者核算三方面的核算内容。另外,在核算企业物流成本时,必须明确界定物流起止范围、功能范围以及科目范围,即企业物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把哪些功能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以及把计算科目中的哪些项列入计算对象等,这三个方面的选择标准要统一。

2现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容不全面

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物流专项成本,而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往往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而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物流成本核算。另外,很多企业只看到表面的显性物流费用,而看不到隐性的物流费用,无法掌握和控制的物流费用较多,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2.2分配不合理

传统会计科目对物流费用的分配通常是按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进行的,而部分物流费用是企业间接费用的一部分,在分配物流成本时存在不少问题,很难为个别活动所细分。比如人工费的分配,由于每个人花费在物流活动上的精力很难确定,而难以估计。随着物流费用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加大,这种分配方法不仅歪曲了产品、服务成本,不利于生产业绩的考核、评价,而且管理者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决策也是不正确的。

2.3结果不准确

由于物流费用比重增大与直接人工下降将使得制造费用分配率很高,在采用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分摊物流费用时,极小的人工工时误差将导致产品物流成本的极大偏差;对所有产品按照相同标准分配物流费用会扭曲产品成本,造成小批量产品成本向大批量产品转移、资本密集型产品成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使产品成本失真。因此很难对企业的物流成本做出准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也无法同其他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比较,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物流作业的改进。

2.4制度不健全

物流在目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物流成本不实行单独核算,无法直接得到物流成本数据,而物流成本大部分发生在企业内部,涉及部多,分解时存在很大困难。现行会计制度通常将一些应计算物流成本的费用如仓储保管费用等计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费用;同时将物资采购中发生的物流运输费用等计入采购成本或经营费用。因此,在实际计算物流成本时,对上述费用的核算需要制度的规范。

2.5标准不统一

不同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理解和认识不同,而国家或行业又未出台相关的标准,这就使得企业间无法就相关的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行业平均物流成本数据。例如,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其外部委托物流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但由于他们对自己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核算体系不同,导致物流总成本差别较大,因而无法真正比较和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成本数值。

2.6信息不完整

现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下,物流成本被分散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许多成本项目之中。这种核算方法只核算单一的产品成本这个有形成本对象,没有支持其他的有形成本对象和无形成本对象的核算,体现的是资源消耗和产品产出的“多因一果”关系,要从中取得完整、明细的物流成本信息非常困难。而期间费用都没有核算在任何的成本对象上,意味着有资源的投入而没有相应的成本对象产出,物流成本信息因此更不完整。

3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

3.1会计核算模式

所谓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报告的方法。该方法又可以采用两种模式[2]:单轨制和双轨制。

单轨制:在现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物流费用项目,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企业现行的其他成本核算如产品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等结合进行,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共同的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即仍然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但在核算的同时另外设置物流会计记录簿,并在记录簿中按物流成本项目归集物流成本,以便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核算。

双轨制:不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核算,将物流成本由原来同其进行混合核算的会计账户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采用双轨制核算物流成本就是要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外重新构建一套成本核算系统来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物流相关的所有费用,并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3.2统计核算模式

所谓统计核算模式就是利用统计原理,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收集、分析、加工和整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数据[3-4]。具体方法是,通过对现行成本核算资料的分析,分离出物流成本,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不同形态、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等的成本从会计报表里记载的相关成本项目进行估算,从而推算出物流成本。

统计计算不需要对物流成本作全面、系统和连续的反映,不苛求细而全,运用较简便。但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追踪反映,信息精确度受到影响。所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操作,可借助于SPSS或SARS等统计分析软件,深化对物流成本的认识。

3.3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该方法不需要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报告,只需要建立管理会计备查账,对相关物流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建立一套以作业为核心的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并创建物流作业成本库,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同时设定物流成本的标准,便于物流成本的规划和控制。

4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4.1传统方法

传统核算方法就是在现有会计报表成本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按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将涉及物流经营的费用从相关成本项目中分离出来。将物流成本分为三部分:输入物流成本,输出物流成本以及设施成本。其中输入物流成本包括订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以及运输成本;输出物流成本包括订单处理成本、库存持有成本、短缺成本以及配送成本。设施成本包括仓库设施的年租借成本或折旧成本,以及物流设施内工作人员的人力成本(工资等)。然而该方法是从传统成本会计的各项费用中剥离出物流费用,通常是按物流功能或工时分离的,在分配物流成本时很难为个别活动所细分,人为因素较多,从而难以准确分配。

4.2任务成本法(Mission Costing)

任务成本的概念是在Christopher(克里斯托夫)[5]提出的“物流任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任务成本方法认为物流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并提供不同水平的客户服务,该方法既能从总成本角度来强调物流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又能从系统的角度来提供对不同客户服务的成本信息,强调的是整个物流系统的输出并确定与这些输出相关的成本。它改变了传统的物流总成本计算法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以及横向的以部门为单位的成本结构,代之以纵向的以功能为单位的成本结构。Barrett(1982)[6]试图建立一个框架体系来进行任务成本的实际应用,他认为这个框架体系的目标是给企业提供一个物流过程的分析工具。周敏等(2005)[7]运用了任务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将企业物流服务分为若干种,然后根据顾客特点与服务种类建立成本计量模型,只要计算出企业对顾客服务所产生的作业集合,即可算出成本。然而该方法核算过程繁杂,在分配某项作业成本时往往存在人为因素,导致结果不准确,特别是公共作业领域,如仓储成本的分摊等。而朱玉广等(2003)[8]认为,运用任务成本分析客户赢利水平时,应使用“可归因性原则”,即共担成本不划拨到客户头上,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流程的快慢即效率的高低对共担成本的分摊是不一样的。

4.3作业成本法—ABC(Activity Base Costing)核算法

文献[1,8~11,18]都从不同角度介绍和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或活动为基础,将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活动中,再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中的核算方法。其基本逻辑是:各种资源的耗费驱动成本的发生,因而各种产品成本的多少应取决于对各种活动的消耗量,并以此来核算成本,在此之上的成本管理具有更大的准确性。其原理是:产品成本范围的扩大与成本溯源理论。作业成本法认为凡是有助于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计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技术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及配送成本等,都能追溯至某一产品或产品系列,成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加强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进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然而作业成本法本身也存在缺陷:首先不是所有的成本费用都可用作业成本法处理,有些费用如生产能力不足时所产生的成本不能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一些难以在短期内见效的作业也不能用这一方法评价其合理性;其次该方法必须具备详细的基础资料,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的费用;再次该方法没能考虑时间成本,同样的物流流程其作业量可能相当,但花费时间不同,造成库存持有成本、订单响应成本、缺货成本等不同;最后该方法未能揭示构成物流成本的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有效控制。

4.4M-A模型法[12](Mission Costing-ABC)

任务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逻辑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以过程为导向,用成本来追溯特定的活动或任务成本。M-A模型法将任务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构建物流成本核算的M-A模型,界定了物流成本的涵盖范围,明确了物流成本数据的信息来源,描述了M-A模型的理论框架, 把物流成本的测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根据任务成本法确定成本目标,再由作业成本法分析物流活动(共分7个相关活动)及相关资源,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各个成本要素向各个环节的分配途径作了清楚、直观的描述。但该文未能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或仿真,在描述成本涵盖范围时没有针对不同的企业进行分类处理。另外,该方法也没能考虑时间成本及一般管理费用的分配等。

4.5基于作业与时间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法

当我们从流程视角考察物流,则整个物流流程是对库存(广义库存)状态的一种控制选择,而每道工序只是对库存的一次转换。因此可以认为物流的核心概念是SKU及其基本属性:“库存”及其“转换”。库存代表那些已经进入流程,但还没有到达出口的SKU,这里的库存并非只是仓库的库存,而是整个流程中的SKU,平均库存是指在任何流程时间中的SKU;流程流转时间衡量一个SKU通过整个流程的时间,它表明将物流投入转换为物流产出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包括静止时间、等待时间等,时间的长短影响了物流成本的大小。

在此,我们提出基于作业和时间相结合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法,该方法将企业物流总成本分为作业成本和时间成本,作业成本是消耗有形资源的成本如装卸搬运、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时间成本则是占用时间资源而引发的成本,主要是作业之间的衔接、系统规划的合理性、信息的顺畅度等造成的物流流程流转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资金利息、贬值、过时等与时间相关联的成本。

与其他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同,该方法是从整个流程的角度核算物流成本,注重流程之间的衔接,提高运作效率。同时该方法特别引进时间维度,物流流程时间的长短,不仅影响物流自身的效率,更影响了物流成本的大小。

5总结与展望

物流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现有的物流成本计量模型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物流成本,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综合统一的计量体系,所以使得物流成本计量十分困难。因此要尽快建立我国物流成本核算体系[19],包括建立物流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标准、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数据测算口径和方法等。特别是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要能体现企业物流运行的特点和复杂性,特别是对隐性成本的挖掘,将影响物流成本变化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如时间、效率等。

参考文献:

[1] 曾祥云. 论现代企业物流与企业竞争优势[J]. 价值工程,2003,23(6):40-43.

[2] 嵇成刚,张华,姜文军.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J]. 江苏商论,2004,12(5):35-36.

[3]王春华.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14(54):113-114.

[4] 李强,李华锋. 物流成本核算方法[J]. 冶金会计,2005(11):22-23.

[5]Christopher. M. Total Distribution: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osting and Control[M]. Aldershot, Gower Press, 1971.

[6] Barrett. T. Mission Costing: A New Approach to Logistics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2,l(12):3-26.

[7] 周敏,王成钢. 基于顾客价值的物流成本ABC计量模型[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51-57.

[8] 朱玉广,周勇祥. 物流导向型任务成本分析法—客户赢利性分析的铺路石[J]. 管理科学文摘,2003(9):54-56.

[9] Gupta, M. & Galloway, K. 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perations[J]. Management Technovation, 2003,8(23):131-138.

[10] Perttil, T. & Hautaniemi, P.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5,41:327-333.

[11]Pohlen, T. L. & LaLonde, B. J.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ABC)in Logist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4,15(2):1-23.

[12] 帅斌,孙朝苑. 一类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M-A模型[J]. 财经科学,2006,5(218):114-119.

[13] 龙丽霞. ABC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27(12):33-35.

[14]Shigeki Umeda. A reference model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ystem by using object modelling technology(OMT)method[J]. Siggroup Bulletin, 1997,18(1):237

-349.

[15]Sarmiento Moncada, Ana Maria. An integrated production-logistics approach to partner-chain design in agile manufacturing[J]. Dissertation

[16] Turney, P. B. B. Emerging Practices in Cost Management: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M]. Special Edition, Boston: Warren, Gorham & Lamont, 1994.

[17] Sheffi, Yosef; Eskandari, Babak, Koutsopoulos, Haris N. Transportation Modle Choice Based On Total Logistics Cost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88,9:135-143.

[18] 桂华林.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 物流科技,2005,28(117):33-34.

[19] 张志俊. 谈物流成本及其核算方法[J]. 财会月刊(综合),2005,25(10):42-43.

[20] Benjamin S·Blanchard.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M]. 4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92,4:55-70.

[21] 陈小龙,朱文贵,张显东. ABC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02,6(117):14-18.

[22] 李会太,张文杰.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单独集中核算[J]. 物流科技,2002,25(1):17-18.

上一篇:预备党员转正表态简短发言(通用30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