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例讨论管理范文第1篇
讨论日期:2012年12月22日
讨论地点:内科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XXX(科主任 主任医师) 参加者:XXX(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XXX(住院医师),XXX(住院医师),XXX(住院医师),XXX(住院医士)。
患者姓名:XXXX
性别:男性
年龄:59岁
死亡时间:2012年12月21日
死亡原因:1。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性
全心衰
心功能4级
2.原发性高血压3级
极高危组
3.慢支合并肺部感染
最后诊断:
1、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性
全心衰
心功能4级
2、原发性高血压3级
极高危组
3. 慢支合并肺部感染 讨论记录:
1、XXX主管医师汇报并是:
患者因“反复心前区疼痛10年,头痛8年心慌10天”为主诉于2012-12-18日入院。入院时查体:T:36.5C,P88次/分,R35次/分,Bp160/100mmHg ,神志清,精神差,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乏力,扶入病房,半卧位,唇绀,咽喉充血,颈软,抵抗感,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左肺呼吸音底,右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心率88次/分,可闻及早搏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剑突下有压痛,四肢无畸形,轻-中度凹陷性浮肿。入院后予以完善相并检查,血常规示:WBC 6.28×109/L,中性粒细胞83.4%,淋巴细胞12.7%, RBC5.65×1012/L, HGB165g/L,血沉52mm/h, ,尿常规示:白细胞-,酮体+-,胆红素-,蛋白质3+,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示:Tbil 13.2umol/L,DBil 6.4umol/L, ALB 41g/L ,ALT 32U/L, AST 35 U/L;肾功能示:尿素氮 8.40mmol/L,
肌酐76umol/L.心电图示:
1、窦性心动过速。
2、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胸部CT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间质改变,右肺慢性炎症或结核。予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聚集;硝苯地平控释片及氯沙坦钾片以降压并延缓心室重构,降低肺动脉压力;头孢呋辛1.5g一日两次静点抗炎;布地奈德注射液1mg一日两次雾化吸入,氨茶碱+地塞米松静点以化痰,畅通呼吸道,改善肺通气。患者入院后经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心慌呼吸困难症状减轻,下肢浮肿消退,于2012年12月21日改为2级护理,当天下午17点时患者下床大便后呼吸困难明显加重,意识模糊,全身湿冷,发绀,
立即附上病床抢救体位,当时测血压160/100mmHg,心电监测示:HR158次/分
R14次/分
SPO268%,急予5%葡萄糖250ml+氨茶碱0.25+地塞米松10mg静点以扩张支气管,改善通气,硝酸甘油片2片舌下含以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冠脉血流,观察5分钟,患者神志未转清,呼吸困难未缓解,心率168次/分,SPO254%,予以纳洛酮注射液0.8mg 静推以呼吸兴奋,醒神;心电图提示:
1、窦性心动过速
2、完全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前间壁急性心肌梗赛, 17:10分呼吸困难无减轻,并昏迷,出现叹气样呼吸心电监测示HR105次/分, BP140/80 mmHg,SPO236%,立即予呋塞米20mg静推,于17:20分患者心跳35次/分,无呼吸,血压测不出,予以肾上腺素1mg静推,心电图上出现直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吸痰等抢救,心跳呼吸未转复,瞳孔撒大固定大动脉搏动摸不到,患者家属拒绝继续抢救于17:35报死亡。
2、参加者参加者发表意见穆凯代斯住院医师:根据患者病史及结合临床,患者诊断明确,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心功能4级合并有高血压及肺部感染,虽然经抗心衰,抗炎治疗病情好转但下床大便后心脏负荷急性加重出现心源性猝死。
玛依拉住院医师发言:患者下床后突然出现叹气样呼吸并在极短时间内呼吸衰竭而死亡,本人认为脑干梗赛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因为脑干主管呼吸中枢因此抢救无效而死亡。
古哈尔副主任医师: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辅查检查结果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及时合理。但因本病为心衰晚期,且出现肺部感染等合并症诱发和加重心衰,多器官衰竭,死亡不可避免,系心源性猝死。
3、XXX主任医师的总结意见:
患者已明确诊断为 “1.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型2.原发性高血压3级
极高危组3.慢支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处于心衰晚期,一般原有的心脏病未被发现或已有明确的心脏病现处于病情稳定阶段突然因心脏病急性加重而死亡被称为心愿性猝死,虽然进行积极抢救,病情无法逆转,终致死亡。治疗措施及时合理,属正常死亡。
记录者签名: 时间:
死亡病例讨论管理范文第2篇
二、凡死亡病例,在死亡一周内进行讨论,特殊死亡病例,应在死亡后及时讨论。尸检病例,应在收到尸检报告后一周内进行讨论。
三、特殊死亡及意外死亡病例,要及时讨论,24小时内完成。
四、由科主任主持,全体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务科派人参加。
五、主要讨论临床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是否合理,死亡原因,病理所见、死亡诊断和治疗是否适当。注意吸取经验教训。
六、讨论内容记录在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中,经整理后,送科主任阅后签章,归入病案内。
值班及交接班制度
一、值班制度
(一)根据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各科室须24小时设有值班医生。值班人员有事不能值班,必须向科室领导请假,并安排具有值班资格人员替班,并在科内值班表中显著位置标明值班人员变动情况。
(二)值班医生在早上班之前、下午下班之前至科室,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
(三)值班医生负责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病员临时情况的处理并记录;对急诊入院病员及时检查、书写病历,给予必要的医疗处置。
(四)值班医生遇有疑难问题时,应通知该病人的经治医师或请上级医师处理。
(五)值班医生夜间不得擅自离岗。病人需要时,应立即前往视诊。如到其他科室会诊,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
(六)值班医生应负责日常工作。值班医生应将病员情况在交班时做详细汇报,并向经治医师交清危重病员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七)值班医生在下班前做好交班记录(包括病人出入院情况、危重病人病情、各项处置等)。
(八)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负责科室“四防”安全及其他工作。
(九)违反《值班及交接班制度》的科室和个人,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理。
二、交接班制度
(一)值班医师在下班前必须在科室内与接班的值班医师当面履行交接班手续,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并做好交接班本。护士交接班时应认真填写昼夜交班本及物品、药品交班本并签字,护士长应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和危重病人记录,重点巡视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并安排护理工作。
(二)交接班时,必须巡视病室,了解全部在院病员及危重病员情况,做好床前交接。
(三)各科室在下班前将危重病员的病情和处理事项记入交班簿。
(四)每日晨上班后,值班医师将病员情况重点向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报告,并向经治医师交清危重病员情况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五)接班医师因故未到,交班医师不得离岗。必要时报科主任和院总值班。
三、交班内容及要求
(一)住院病人总数,出入院、转院、手术、生产、病危、病重、死亡人数以及新入院、手术前准备、分娩、危重、抢救、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用药、各种记录、留取各种标本完成情况等,叙述准确。
(二)床头交班重点查看危重、抢救、昏迷、大手术、瘫痪病人的病情,如:生命体征、输液、皮肤、各种引流、特殊治疗及专科护理。
(三)交、接班共同巡视,检查病房清洁整齐、安静、安全及病人在院情况。
死亡病例讨论管理范文第3篇
病人住院期间因救治无效死亡者,应在死亡后立即完成死亡记录,由经治医师用红墨水笔书写在“死亡记录”专用单上。其内容与出院记录大致相同,但必须着重记述抢救亡情况, 其内容包括: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入院科别、死亡科别、床号、门诊号、住院号、入院时间、死亡时间(注明时、分)、住院天数、入院诊断、死亡诊断、记录时间(注明时、 分)。
(2)入院病历摘要。 (3)住院经过摘要。 (4)抢救经过。
(5)最后诊断及死亡原因。
(6)对死亡病例不论诊断明确与否,应努力说服死者家属,作尸体病理解剖,并将尸体检
查结果纳入病历中存档。
2.死亡病例讨论记录
凡住院死亡病例应在1周内由科室组织死亡病例讨论,医护和有关人员参加,分析死亡原因,吸取诊断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用蓝黑墨水笔分别记入病历(另立专页,在横行适中位置标明“死亡病例讨论记录”)和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中。其内容包括: (1)讨论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者的姓名、职务(职称)。
(2)病人姓名、科别、年龄、入院时间、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最后诊断(包括尸检 和病理诊断)。
(3)参加人员发言纪要。 (4)主持人的总结意见。
死亡病例讨论管理范文第4篇
讨论日期:2012年12月22日
讨论地点:内科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xxx(科主任 主任医师) 参加者:xxxx(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xxx(住院医师),xxx(住院医师),xxx(住院医师),xxx(住院医士)。
患者姓名:xxxx
性别:男性
年龄:59岁
死亡时间:2012年12月21日
死亡原因:1。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性
全心衰
心功能4级
2.原发性高血压3级
极高危组
3.慢支合并肺部感染
最后诊断:
1、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性
全心衰
心功能4级
2、原发性高血压3级
极高危组
3. 慢支合并肺部感染 讨论记录:
1、xxx主管医师汇报并是:
患者因“反复心前区疼痛10年,头痛8年心慌10天”为主诉于2012-12-18日入院。入院时查体:T:36.5C,P88次/分,R35次/分,Bp160/100mmHg ,神志清,精神差,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乏力,扶入病房,半卧位,唇绀,咽喉充血,颈软,抵抗感,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左肺呼吸音底,右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心率88次/分,可闻及早搏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剑突下有压痛,四肢无畸形,轻-中度凹陷性浮肿。入院后予以完善相并检查,血常规示:WBC 6.28×109/L,中性粒细胞83.4%,淋巴细胞12.7%, RBC5.65×1012/L, HGB165g/L,血沉52mm/h, ,尿常规示:白细胞-,酮体+-,胆红素-,蛋白质3+,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示:Tbil 13.2umol/L,DBil 6.4umol/L, ALB 41g/L ,ALT 32U/L, AST 35 U/L;肾功能示:尿素氮 8.40mmol/L,
肌酐76umol/L.心电图示:
1、窦性心动过速。
2、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胸部CT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间质改变,右肺慢性炎症或结核。予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聚集;硝苯地平控释片及氯沙坦钾片以降压并延缓心室重构,降低肺动脉压力;头孢呋辛1.5g一日两次静点抗炎;布地奈德注射液1mg一日两次雾化吸入,氨茶碱+地塞米松静点以化痰,畅通呼吸道,改善肺通气。患者入院后经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心慌呼吸困难症状减轻,下肢浮肿消退,于2012年12月21日改为2级护理,当天下午17点时患者下床大便后呼吸困难明显加重,意识模糊,全身湿冷,发绀,
立即附上病床抢救体位,当时测血压160/100mmHg,心电监测示:HR158次/分
R14次/分
SPO268%,急予5%葡萄糖250ml+氨茶碱0.25+地塞米松10mg静点以扩张支气管,改善通气,硝酸甘油片2片舌下含以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冠脉血流,观察5分钟,患者神志未转清,呼吸困难未缓解,心率168次/分,SPO254%,予以纳洛酮注射液0.8mg 静推以呼吸兴奋,醒神;心电图提示:
1、窦性心动过速
2、完全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前间壁急性心肌梗赛, 17:10分呼吸困难无减轻,并昏迷,出现叹气样呼吸心电监测示HR105次/分, BP140/80 mmHg,SPO236%,立即予呋塞米20mg静推,于17:20分患者心跳35次/分,无呼吸,血压测不出,予以肾上腺素1mg静推,心电图上出现直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吸痰等抢救,心跳呼吸未转复,瞳孔撒大固定大动脉搏动摸不到,患者家属拒绝继续抢救于17:35报死亡。
2、参加者参加者发表意见穆凯代斯住院医师:根据患者病史及结合临床,患者诊断明确,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心功能4级合并有高血压及肺部感染,虽然经抗心衰,抗炎治疗病情好转但下床大便后心脏负荷急性加重出现心源性猝死。
玛依拉住院医师发言:患者下床后突然出现叹气样呼吸并在极短时间内呼吸衰竭而死亡,本人认为脑干梗赛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因为脑干主管呼吸中枢因此抢救无效而死亡。
古哈尔副主任医师: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辅查检查结果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及时合理。但因本病为心衰晚期,且出现肺部感染等合并症诱发和加重心衰,多器官衰竭,死亡不可避免,系心源性猝死。
3、xxxx主任医师的总结意见:
患者已明确诊断为 “1.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型2.原发性高血压3级
极高危组3.慢支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处于心衰晚期,一般原有的心脏病未被发现或已有明确的心脏病现处于病情稳定阶段突然因心脏病急性加重而死亡被称为心愿性猝死,虽然进行积极抢救,病情无法逆转,终致死亡。治疗措施及时合理,属正常死亡。
记录者签名: 时间:
死亡病例讨论管理范文第5篇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死亡病例讨论管理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本院特制定本制度 :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搜集整理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在家中死亡者,家属需在居委会开具死亡个人资料证明(死者姓名全称、性病、族别、出生年月日、死亡年月日主要致死的疾病名称,并死于家中)加盖街道办事处公章后携带死者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及相关病历资料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
4、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院医生填写的《死亡证》的收集、审核、登记、整理和网络报告工作。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报告工作,并定期开展查重和自查工作。
5、有计划的对全院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6、做好原始《死亡证》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协助疾控中心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7、定期下载和储存本院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进行备份
8、应妥善保存死者的个人资料证明。
9、每月31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上报,并做好交接记录。
10、死因监测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